他们当天一大早就扛着处理好的木梁过来了,采石队的工人们也提前把切好的石材堆在了附近,就连在峡谷下面新开的水泥工作组的同志们都把这段时间生产的所有水泥给运了过来。
这项工作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大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在工作结束之后过来帮一把。
房屋的建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下层石制、上层木制的结构。
叶格林给出的简易水泥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虽然这种水泥的抗冻性很差,在低温的情况下结构强度根本不足以支撑大型建筑。
但材料性质不好的问题完全可以靠人来解决!
叶列茨基之前在工厂里积累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得益于他的前任老板的吝啬,他经常被要求去处理翻新工厂的老旧设备。
那只吝啬的吸血鬼经常提出艰巨的任务,但是又不乐意给多少经费。
这样的情况逼得叶列茨基只能自行动手,用仓库里不用的材料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水泥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并非是没法解决的,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就用结构上的设计来弥补,这是他以前经常使用的一个做法,现在也是如此。
在他的设计中,房子的一楼采用了全石制的结构。
每个房间、每条走廊、每面墙和每个支柱都被他精心设计了,叶列茨基大胆地采用了不少在设计石拱桥时候积累的经验来规划了房屋的受力结构。
他不仅保证了房屋第一层的稳固性,同时让房子的二楼也可以继续用石料建造。
这样一来原本只能建造两层的房屋被他扩充成了三层,下面两层是石制的,最上面一层是木制的。
房屋的一楼在各房间内通铺了大量的火炕,保证了房间的温度,烟道在经过二楼和三楼的时候还可以与这里的壁炉联动。
叶列茨基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是把房屋当成了工厂的巨型蒸蒸汽调节塔来设计的。
房屋保温、居住空间规划、饮水和排污管道设计、后续升级改造冗余,甚至就连居住的舒适性他都全部考虑到位了。
当第一栋房屋建成的时候,就连建筑队的工人们惊叹了。
“我滴个乖乖诶,这房子好哇!”
作为亲手将房子给建起来的人,建筑工人们对于房屋各项细节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