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中平五年(188 年),剡县县衙,新任县吏贺齐盯着案上的状纸,笔尖在 "斯从横行乡里" 几字上划破竹简。主簿低声劝谏:"斯氏为县中大族,山越皆依附,恐激生变乱。" 他猛然拍案:"若纵豪强,何以治县?" 次日升堂,斯从被五花大绑押至,竟当庭辱骂:"贺齐小儿,敢动我一根汗毛?" 贺齐冷笑,手起刀落,血溅公堂。
斯从族党千余人举兵攻城时,贺齐已率吏民在城头严阵以待。他故意打开城门,待贼军涌入一半,突然擂鼓,伏兵尽出。混战中,他的环首刀卷了刃,仍追着贼首砍杀,直至山越溃退。战后检视伤口,左臂中箭,他却笑道:"此血可教山越知,剡县有贺齐在。"
建安十三年(208 年),林历山峭壁下,贺齐望着数十丈高的绝壁,麾下将士皆面有难色。他沿山径密探,发现北侧有处隐险,虽仅容单人攀爬,却可通山顶。当夜,他亲自挑选二十名轻捷士,以铁戈凿坎,系绳而上,待百人登峰,四面遍插旌旗。
黎明时分,贼军见山顶遍是官军旗帜,鼓声震天,顿时大乱。贺齐趁机督军从正面强攻,箭矢如雨而下。贼帅陈仆坠崖而死,七千贼众投降。战后,他在石壁刻下 "贺齐破贼处",山越见之,皆望风而降。孙权闻报,叹道:"公苗治越,如快刀斩乱麻。"
黄武元年(222 年),曹休伐吴,贺齐率军至新市,见洞口诸军因风灾溺亡大半,将士失色。他的船队却因未渡江而独全,船身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曹休远远望见,对左右说:"贺齐船如山林,必有伏兵。" 竟不战而退。
这位性好奢绮的将军,治兵却极严。他的铠甲必用蜀锦裹边,兵器皆刻姓名,曰:"战死者,以此归乡。" 建安二十年(215 年),徐盛失矛被围,他单骑突入敌阵,矛尖挑落敌将头盔,大喝:"徐将军矛在此!" 从此 "贺齐救矛" 的故事,在江东军中流传。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吴郡码头,全琮望着空船苦笑,父亲全柔的怒斥犹在耳边:"数千斛米,岂容妄散?" 他长揖到地:"见中州士人困厄,如见己饥,故振赡之。" 此后,依附者以百数,他倾家资供养,声名远播。孙权闻其名,授奋威校尉,令讨山越。
他至牛渚,不急于开战,却遍访山民:"汝等何以为盗?" 得答:"苛税如虎。" 遂请孙权减免赋税,山越感其德,竟有数千人自缚来降。他选精壮为兵,余者归农,时人谓 "全校尉治越,以仁为本"。
黄武七年(228 年),皖城战前,诸将欲分兵捕六安散民,全琮按剑止之:"乘危侥幸,非国家大体。若敌伏兵,悔之何及?" 陆逊称善,遂合兵攻曹休。他率部断敌粮道,见曹休军阵稍乱,立即挥军突击,斩敌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