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6日,宜昌码头,阴雨连绵
谢一扬撑着黑伞,皮鞋碾过泥泞中半埋的移民补偿款公示单,红章被雨水泡得模糊。身后法务总监赵明低声汇报:“北京巡视组刚离开武钢,三峡移民办又收到匿名举报,说我们虚报了三成移民户数。”
“三成?”谢一扬冷笑,伞沿抬起,露出江对岸那片标着“扬帆建设”的临时板房区,“让他们查,查完才会知道——档案室里连只老鼠都得姓谢。”
凌晨两点,秭归县移民局档案室。
值班员老周被汽油味呛醒时,铁门已锁死。火舌从通风管窜入,吞噬着1992年以来的移民补偿清册。他拼命捶窗,却见楼下黑影拎着油桶,臂章“红星帮”一闪而过。
与此同时,宜昌某宾馆内,巡视组组长张副司长接到紧急电话:“移民局失火?……好,我立刻派人!”放下话筒,他盯着桌上未拆封的举报信,封皮赫然印着扬帆集团的LOGO。
“谢总,这是‘幽灵户’名单。”赵明递来一沓崭新户籍册,“按您要求,从库区17个村抽了824个空名额,补偿款已通过澳门赌场洗白。”
谢一扬翻到最后一页,指尖停在“周红梅”的名字上——这女人去年就病死了,如今档案却显示她领了搬迁费,还“自愿”将宅基地转让给扬帆地产。
“让县里把周红梅的儿子‘安排’进深圳电子厂。”他合上册子,“死人不会开口,活人……得学会闭嘴。”
2月7日,巡视组突击检查扬帆建设的移民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