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8日,凌晨四点三十分,武汉机床厂。
谢一扬的奔驰560SEL碾过厂区积水的坑洼,车灯划破黎明前的黑暗。他摇下车窗,早春的冷风裹挟着机油味灌进来,远处厂房轮廓像头垂死的巨兽趴伏在地平线上。
“扬哥,都安排好了。“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黑暗中泛着红光,液压驱动的左臂展开全息投影,显示出厂区平面图,“三号车间还有十七个老顽固在绝食,其他工人都被清退了。“
谢一扬的指尖在真皮座椅上轻敲。三天前,他以“零元并购“接管这家拥有五十年历史的国营大厂时,就预料到会有抵抗。但没想到那些老工人如此顽固——他们竟然把德国进口的精密机床焊死,自己躺在设备周围绝食抗议。
“周局长那边?“
“凌晨三点通过气,警方会晚两小时到场。“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电流声,“足够我们处理'医闹'了。“
车停在办公楼前,谢一扬整了整阿玛尼西装的领口。铂金袖扣在车灯下泛着冷光,像两颗没有温度的星辰。厂长办公室的灯亮着,一个佝偻身影站在窗前——原厂长李卫国,曾经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党员,现在不过是条丧家之犬。
“谢董事长...“李卫国转身时,谢一扬注意到他手里攥着把大号活动扳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些机床是国家花了三百二十万外汇从德国买的,精度能达到0.001毫米...“
谢一扬径直走向保险柜,输入周明远提供的密码。柜门弹开,里面整齐码放着厂房地契和设备清单。他抽出最厚的那本《Waldrich Coburg数控导轨磨床操作手册》,随手扔进废纸篓。
“现在它们是扬帆实业的资产。“谢一扬用脚尖拨了拨手册,“而我的公司不需要会说话的废铁。“
李卫国的扳手“咣当“掉在地上。老人突然跪下,额头重重磕向地面:“谢总!厂里八百多号人等着吃饭啊!那些机床还能用三十年...“
谢一扬侧身避开,铂金袖扣擦过老人花白的鬓角。前世记忆浮现——2035年的武汉机床厂旧址上,矗立着他投资的“长江金融中心“,楼高328米,每平米售价够普通工人挣三十年。
“张主任。“谢一扬头也不回地走向门口,“带李厂长去看看'医闹'准备得怎么样了。“
三号车间灯火通明。十七名工人围坐在那台价值连城的德国机床旁,脖子上挂着“誓与设备共存亡“的硬纸板。最前面的老技工刘建国正用煤油灯加热饭盒,蒸汽里飘着玉米糊的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