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切到所谓的“专家“——珠海海洋大学的一位教授,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赤潮的形成原理。谢一扬认得这人,上周刚给他儿子安排了澳门大学的保送名额。
“老板,新情况。“张铁柱突然打断他的思绪,机械臂递过平板电脑,“绿色地球组织派了调查组,今早六点已经取了海水样本。“
谢一扬的瞳孔微微收缩。绿色地球,那个在国际上屡次曝光环境污染的NGO,比本地渔民难对付得多。他迅速浏览着资料:带队的是个叫林小曼的女人,斯坦福环境科学博士,曾参与曝光渤海湾漏油事件。
“他们现在在哪?“
“正开车前往广州,计划将样本送往瑞士SGS实验室。“张铁柱调出实时监控,“车上除了海水样本,还有从海底挖取的填埋物核心样本。“
谢一扬的手指猛地攥紧。核心样本——那里面会有针头、手术刀甚至放射性医疗废料的痕迹,一旦被国际实验室确认,不仅三期工程要完蛋,前两期的合法性也会被质疑。
“拦截他们。“他的声音冷得像冰,“在样本离开珠海前。“
张铁柱的机械眼快速闪烁:“需要制造事故吗?“
“当然。“谢一扬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海岸线,那里还漂浮着成片的死鱼,“记得拍几张赤潮照片发给媒体,标题就用'自然奇观'。“
......
上午十点十五分,珠海大道南段。
林小曼紧握着方向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后座上,两个同事正小心翼翼地将采样瓶装入特制的冷藏箱。那些从海底三十米处取出的黑色淤泥,此刻正在瓶中冒着诡异的气泡。
“再确认一遍路线。“她对着蓝牙耳机说,眼睛不时扫向后视镜,“我们走沿海高速,到广州后直接去领事馆,样本今晚就上飞机。“
耳机里传来同事的声音:“小心点,刚收到消息,扬帆集团的人正在找你们。“
林小曼冷笑一声。她太熟悉这种戏码了——三年前在渤海湾,当地石化厂也曾派人跟踪她的调查组。但这次不同,她手里有确凿证据:不仅拍了填埋医疗废料的照片,还录到了工人承认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