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28日,山西吕梁山腹地。
雪粒子砸在矿工王德顺的安全帽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他佝偻着背钻进低矮的矿洞,身后跟着二十多个同样穿着破旧工装的汉子。巷道壁上“安全生产“的标语早已被煤灰覆盖,只剩半截红漆倔强地露在外面。
“都麻利点!今天必须出三百吨!“监工老刀踹了脚漏水的支撑柱,锈蚀的金属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王德顺摸出怀里的照片——武汉国棉厂下岗前的大合影。照片里女工们穿着整洁的蓝布工装,背景是“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鲜红标语。而现在,他正带着这些姐妹的丈夫、父亲,在距家乡一千公里的黑煤窑里爬行。
“王哥,这顶板不对劲啊...“年轻的小李指着裂缝密布的煤层。话音未落,老刀的橡胶棍已经抽在他背上:“再磨蹭扣三天饭钱!“
巷道深处突然传来闷响。王德顺的矿灯照过去,二十米外的支护架正像多米诺骨牌般倒塌。他喉咙里挤出的尖叫被更大的轰鸣吞没——
轰!
同日清晨武汉扬帆大厦
谢一扬的钢笔在合同上划出最后一道弧线。纸页抬头的“晋鄂劳务合作项目“几个烫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
“二十三个矿难死者?“他皱眉看向机械臂泛着红光的张铁柱,“处理干净了?“
“尸体都埋在废矿坑了。“张铁柱的电子眼闪烁,“但有个叫王德顺的领队,矿难时正在巷道口...“
谢一扬的钢笔尖在实木办公桌上轻轻一点。这个动作让站在一旁的山西煤老板刘黑子膝盖发软——三天前他亲眼见过,这根万宝龙钢笔捅进过人的喉管。
“刘总。“谢一扬的声音像冰刀刮过玻璃,“你承诺过全员下井。“
刘黑子额头的汗滴在意大利地毯上:“谢、谢总,那老小子跑太快...“
“所以现在有个目击证人,带着二十三份死亡名单,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家报社?“谢一扬突然微笑。刘黑子裤裆一热,尿骚味混着古龙水在办公室里弥漫开来。
张铁柱的机械手弹出全息投影。画面里《长江日报》社会版记者正走进城中村筒子楼,王德顺的妻子攥着皱巴巴的举报信开门。
“三件事。“谢一扬按下铂金袖扣的暗钮,大厦安保系统立即启动一级响应,“第一,让周明远联系山西省委,把矿难定性为'特大山体滑坡'。“
钢笔尖转向刘黑子:“第二,刘总亲自去慰问家属。每人发八千——记住,是'自然灾害救助金'。“他在“自然灾害“上咬了重音。
“第三呢?“张铁柱的液压系统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