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谢一扬走向衣帽间。三分钟后,他换上一身黑色西装走出来,领带是三峡截流纪念款,暗纹里藏着扬帆集团的logo。
“备车,去郑国栋家。“谢一扬从抽屉取出一支钢笔式注射器,检查里面的透明液体,“通知武汉大学,明天水利学院的实验室要'电路检修'。“
凌晨4点30分,武昌东湖别墅区。
郑国栋的书房灯还亮着。这位六十岁的水利专家正伏案疾书,花白的鬓角被汗水浸湿。桌上摊着几十张手绘图纸,每张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
“郑教授,深夜工作伤身啊。“
郑国栋猛地抬头,书房门口不知何时站了个穿黑西装的年轻人。那人手里把玩着一枚三峡工程纪念币,笑容温和得令人毛骨悚然。
“谢一扬!“郑国栋的钢笔啪嗒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片蓝黑色的污渍,“你怎么进来的?“
“保安系统有点小漏洞。“谢一扬缓步走近,铂金袖扣在台灯下闪着冷光,“就像您发现的大坝裂缝一样。“
郑国栋的手悄悄移向抽屉,那里有他刚打印出来的举报信副本。但谢一扬的动作更快,钢笔式注射器已经抵住了他的颈动脉。
“别紧张,只是点镇静剂。“谢一扬的声音轻柔得像在哄孩子,“足够我们好好谈谈。“
老教授僵住了,他盯着那支注射器,喉结上下滚动:“你...你想干什么?“
“合作。“谢一扬收起注射器,变魔术般掏出一张支票,放在图纸上,“五百万,足够您女儿读完牛津博士。“
支票上的数字刺痛了郑国栋的眼睛。他抬头看向这个恶魔般的年轻人,突然发现对方领带上的暗纹——那是大坝截流当天的纪念图案,他曾作为专家代表站在主席台上。
“你知道37毫米位移意味着什么吗?“郑国栋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等到蓄水至175米,整个左岸坝段都可能——“
“可能,也许,大概。“谢一扬不耐烦地打断他,“科学不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他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这是国务院特批的补充加固方案,预算20亿。“
郑国栋戴上老花镜,快速浏览文件内容。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这根本是敷衍!灌浆加固治标不治本,而且施工周期至少需要——“
“两年零三个月。“谢一扬准确报出数字,“正好赶上1997年香港回归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