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10日凌晨四点,三峡大坝临时指挥部。
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渗水的混凝土上,发出令人不安的咯吱声。手电筒的光束照向裂缝处,十几条细密的纹路像蜘蛛网般在坝体表面蔓延。水珠正从缝隙中渗出,在清晨的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渗水量比上周增加了37%。“德国监理汉斯·克劳斯的声音从裂缝深处传来,带着金属般的回响,“C区钢筋锈蚀程度已经超出安全标准。“
谢一扬的太阳穴突突跳动。他蹲下身,手指抚过裂缝边缘,混凝土碎屑簌簌落下。再过三小时,世界银行的考察团就要抵达,而大坝的实际情况足以让2.5亿美元的第二期贷款泡汤。
“谢总,北京电话。“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黑暗中泛着红光,递过卫星电话。
电话那头,周明远的声音罕见地带着焦灼:“央视直播团队已经出发,考察团里有《时代周刊》的记者安德森,这人专门揭短...“
“我知道怎么处理。“谢一扬打断他,目光扫过指挥部墙上的工程进度表。他的视线在“媒体公关“一栏停留片刻,突然定格在角落里的一张便签——那是上周来访的《长江日报》记者联系方式。
一个危险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成形。
“通知武汉分公司,立刻调集三维建模团队。“谢一扬挂断电话,转向张铁柱,“再准备50万美元现金,要旧钞。“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两下:“特效团队正在做《楚汉传奇》的后期...“
“让他们停掉所有项目。“谢一扬的声音像刀锋刮过冰面,“天亮前我要看到大坝的完美模型,一毫米的裂缝都不能有。“
走出指挥部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谢一扬抬头望向大坝主体,晨雾中巍峨的混凝土结构像一头沉睡的巨兽,而那些裂缝,则是巨兽皮肤下蠕动的寄生虫。
上午九点,宜昌桃花岭饭店会议室。
《时代周刊》记者马克·安德森正在调试相机。这个四十岁的波士顿人有着典型的美国精英做派——牛津衬衫袖口挽到手肘,露出价值5000美元的百达翡丽,那是他揭露巴西水电站腐败案后报社的奖励。
“安德森先生对三峡工程很有兴趣?“谢一扬推门而入,流利的英语带着剑桥腔。他今天特意换了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含着恰到好处的好奇。
安德森挑眉:“谢先生英语很好。“
“在伦敦政经学院读过两年书。“谢一扬微笑,示意秘书端上普洱茶,“听说您去年那篇《亚马逊的眼泪》获得了普利策奖提名?“
安德森的蓝眼睛闪过一丝讶异。那篇报道在欧美引起轰动,但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