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3日,深圳国贸大厦顶层
谢一扬指尖夹着一份烫金封皮的《特区开发债券发行预案》,落地窗外是霓虹初上的深圳夜景。他对着电话轻笑:“周省长,社保基金这块肥肉,再不动刀就凉了。”听筒里传来周明远低沉的嗓音:“方案干净吗?”
“当然。”谢一扬翻开文件,露出内页伪造的国务院特批函,“债券年化利率12%,社保局那帮老头子只会算死账。”
挂断电话,他转身将文件扔给财务总监张铁柱:“明天让《经济日报》发通稿,标题要劲爆——‘特区建设急需民间资本输血,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新路径’。”
张铁柱扫了眼预案上“财政兜底”四个加粗红字,喉结滚动:“谢总,这债券要是爆雷……”
“爆了才好。”谢一扬扯松领带,眼底泛起冷光,“地方政府兜不住的窟窿,才是我们抄底的机会。”
次日清晨,深圳市社保局会议室
局长王建国盯着报纸头版,手指发抖:“用养老金买债券?这他妈谁批的?!”
“财政部特急文件。”副局长李为民推过一份盖着红头公章的通知,“谢一扬的扬帆集团做担保,还有深交所的背书……”
王建国抓起电话想质问市政府,却听走廊突然喧哗。门被推开,谢一扬带着两名央视记者大步走进,镜头瞬间对准桌上文件。“王局长,特区三百万退休工人的福祉,可都等着您签字呢。”他笑着递过钢笔,身后屏幕同步播放剪辑好的“专家访谈”——白发苍苍的经济学家正对着镜头高呼:“债券比银行存款安全十倍!”
当日下午,深圳社保局账户划出20亿元,认购首批“特区开发债券”。
香港中环,扬帆资本操盘室
谢一扬盯着电脑屏幕上香港楼市的K线图,对电话那头下令:“把债券资金分五批转入瑞银的离岸账户,恒生指数每涨100点就加仓地产股。”
玻璃墙外,数十名操盘手同时敲击键盘。张铁柱擦着汗汇报:“谢总,香港置地的股票已经吸筹15%……”
“不够。”谢一扬甩出一张手写名单,“去接触这些楼盘的业主,用债券资金溢价30%收购——记住,全部用空壳公司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