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12日,珠海西区。
清晨的海雾还未散去,十几辆黑色轿车已经沿着海岸线排开。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海风掀起他定制西装的衣角。身后,珠海市规划局的官员们正对着巨幅规划图指指点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谢总,您看这个位置怎么样?“珠海西区开发办主任王建军小跑过来,手里捧着一份标注着红线的海域使用许可证,“按照您的建议,我们把填海范围又扩大了300亩。“
谢一扬接过文件,目光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海洋局、环保局、国土局...最后一个鲜红的公章是昨天才盖上的。他嘴角微微上扬,转向身旁的张铁柱:“通知《南方日报》和《珠海特区报》,就说'深珠跨海大桥'前期工程正式启动。“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已经安排好了。央视财经频道的采访组半小时后到。“
海雾中突然传来汽笛声,一艘标着“扬帆海洋工程“的巨型驳船缓缓驶近。船上满载着建筑废料,在晨光中像一座移动的垃圾山。
“这是第一批填料?“王建军眯着眼睛问道。
谢一扬笑而不答,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烫金请柬:“王主任,下周在澳门葡京有个小型招商会,您一定要赏光。“
请柬里夹着一张澳门银行的支票,金额栏的数字让王建军的手指微微发抖。
珠海度假村酒店,总统套房。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不远处的海岸线。房间里,六名工程师正围着沙盘模型激烈讨论。
“谢总,按照这个填海方案,地基沉降会超出安全标准三倍。“首席工程师赵志明推了推眼镜,“特别是用建筑垃圾做填料...“
“赵工,“谢一扬打断他,从酒柜取出一瓶皇家礼炮,“我记得你儿子在加拿大读MBA?“他倒了杯酒推过去,“扬帆集团刚好在多伦多设立了奖学金。“
赵志明的手悬在半空,酒杯里的冰块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张铁柱适时地递上一份文件:“赵工程师,这是修改后的地质报告。您只需要在最后一页签字。“
文件封面上印着“珠海西区填海工程地质安全评估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结论处已经工整地打印着“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窗外,第二艘驳船正将成吨的建筑废料倾倒入海。混凝土碎块、钢筋断条、甚至还有废旧马桶,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