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1日,三峡大坝施工现场,暴雨如注。
谢一扬的黑色奔驰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颠簸前行,车轮卷起的泥浆溅在挡风玻璃上,又被雨刷粗暴地扫开。车内,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平板上显示着刚刚收到的紧急消息:
【国际专家组提前抵达,明早8点开始核心区混凝土抽样检测】
“老板,实验室最新数据。“张铁柱的声音像是从金属管道里挤出来的,“3号坝段取芯样本抗压强度只有设计值的28%。“
雨点砸在车顶的声音突然变得震耳欲聋。谢一扬的手指在真皮座椅上收紧,留下五道深深的凹痕。28%——这意味着按照国际标准,这段耗资三十亿的核心坝体应该立刻爆破重建。
“监理公司那边?“
“王总说他们可以修改报告,但德国专家自带检测设备。“张铁柱调出一张照片,画面里一个白发苍苍的外国人正用放大镜检查混凝土断面,“克劳斯·施密特,国际大坝委员会首席顾问,参与过伊泰普水电站建设。“
谢一扬摇下车窗,让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三峡大坝是世纪工程,更是他商业版图的核心——如果这段坝体质量问题曝光,不仅两百亿贷款会泡汤,那些被他用劣质建材替换的政府拨款,足够让他吃十次枪子儿。
“通知实验室,准备'特殊样本'。“他的声音比三峡的江水还要冷,“再告诉周明远省长,我需要一支绝对忠诚的武警小队。“
奔驰车一个急刹,停在临时搭建的检测中心前。谢一扬推开车门,暴雨瞬间将他浇透。他不在乎,反而大步走向那座亮着惨白灯光的铁皮屋,皮鞋踩进泥坑时溅起的污水,像极了混凝土搅拌机里翻腾的水泥浆。
检测中心里,二十多名工程师正围着一段混凝土圆柱争论不休。圆柱表面布满蜂窝状气孔,像是一块被虫蛀烂的木头。
“谢总!“监理公司王总小跑过来,油光满面的脸上挂着汗珠,“这、这完全是施工事故啊!按规范应该——“
谢一扬抬手打断他,径直走向那段样本。他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断面,指尖传来劣质骨料的松散触感。三个月前,他亲自批准用每吨便宜两百元的竹筋替代钢筋,现在这些“创新材料“正在向他索命。
“国际专家组行程谁泄露的?“他轻声问。
王总脸色瞬间煞白:“不、不是我!可能是设计院的刘工,他上个月刚参加过柏林会议......“
谢一扬点点头,突然抄起桌上的铁锤,狠狠砸向那段样本。混凝土块应声碎裂,露出里面已经锈蚀的竹片——本该是螺纹钢的位置。
满室寂静,只有碎渣滚落地面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