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张铁柱:“缅甸那边安排得如何了?“
“已经改造完成。“张铁柱调出实时监控画面,“童工营现在是'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校',所有孩子都穿上了校服,课程表都安排好了。“
画面中,原本阴暗的厂房被粉刷成明亮的蓝色,墙上挂着中缅两国国旗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孩子们整齐地坐在课桌前,面前摆着崭新的课本。
“教师呢?“
“从当地华人中挑选的,每人发了五千美元封口费。“张铁柱顿了顿,“不过有两个监工不太配合...“
谢一扬的眼神陡然转冷:“我不喜欢听'不过'。“
“已经处理了。“张铁柱的机械臂做了个拧断的动作,“尸体扔进了电子垃圾熔炉。“
谢一扬整了整西装领口:“国际劳工组织的人什么时候到?“
“后天上午,从曼谷飞仰光。“张铁柱调出一份档案,“带队的是瑞士人米勒,前工会领袖,软硬不吃的那种。“
谢一扬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就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联系周书记,我需要外交部帮个小忙。“
下午2点30分,缅甸仰光郊外。
三辆黑色奔驰驶入刚刚挂牌的“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校“大门。谢一扬从中间那辆车下来,墨镜下的眼睛迅速扫视着周围的环境。
校门口新竖起的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两侧站着身穿传统服饰的缅甸学生,手捧鲜花喊着“欢迎欢迎“。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谢一扬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两周前那个童工营。
“谢总,一切都按您的要求准备好了。“一个满脸堆笑的缅甸官员迎上来,双手递上一份文件,“这是教育局刚批的办学许可证,日期提前了两年。“
谢一扬看都没看文件一眼:“学生们的背景资料呢?“
“全部重新制作了。“官员压低声音,“年龄都改到了16岁以上,每人都有完整的家庭档案和入学记录。“
谢一扬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做得不错,吴敏登部长。我记得您儿子在悉尼大学读MBA?扬帆澳洲分公司正好缺个经理。“
吴敏登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谢总太关照了!国际劳工组织那边您放心,我已经安排移民局卡他们的签证,至少能拖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