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梆子刚敲过,悦来客栈的木门被叩得轻响。
麴云凰指尖刚抚上玉箫,便听门外传来杨御史压低的嗓音:“麴姑娘,借一步说话。”
她掀开门帘,只见杨御史额角凝着薄汗,手里攥着半张皱巴巴的密报。
“今早朝会,刘宰相又递了三道折子,说你是‘故将余孽,包藏祸心’。”杨御史将密报摊开,上面是皇帝朱批的“着大理寺详查”六个字,墨迹未干,“陛下虽未明说,可这‘详查’二字...怕是对姑娘多了三分戒备。”
月光漏进窗棂,在麴云凰脸上割出冷硬的棱线。
她捏着密报的指尖微微发紧——自入京城以来,她步步为营,可皇帝的猜忌始终像根刺扎在喉间。
“杨大人,”她突然抬眼,“可知陛下近日最忧心何事?”
杨御史一怔,随即反应过来:“边疆!北境胡骑又犯了,昨日八百里加急说朔州粮仓空了三成,守军连冬衣都发不全。”他压低声音,“听说陛下昨夜在御书房摔了茶盏,骂得兵部尚书直打摆子。”
麴云凰眼底闪过锐光。
她转身取过案头玉箫,指节抵着箫身轻轻一旋,暗格中滑出半卷泛黄的兵书——那是父亲当年整理的北境防务图,“灵犀幻音诀”的音波能穿透三堵砖墙,或许能...
第二日卯时三刻,宫城西侧的“听风楼”茶棚飘起袅袅白雾。
麴云凰裹着青衫坐在角落,玉箫搁在膝头,指尖似有若无地摩挲着箫孔。
她运起“灵犀幻音诀”,内力顺着经脉涌向指尖,玉箫微微震颤,将周围的声浪抽丝剥茧般筛进耳中。
“李大人,您说北境那事...”邻桌两个官差压低声音,“听说刘相前天批了二十万两军饷,可到朔州只剩八万。”
“嘘!”另一人猛灌口茶,“刘相的人盯着呢。上月张参军不过多问了两句,如今还在大牢里喝凉水。”
麴云凰攥紧玉箫,指节泛白。
她早怀疑军饷被克扣,可这是头回拿到实证。
待茶棚里的人声渐散,她起身时脚步虚浮——“灵犀幻音诀”耗了她小半内力,额角已渗出冷汗。
三日后,杨御史的官轿停在悦来客栈后门。
麴云凰将一份用北境防务图打底的奏折塞进他怀中:“劳烦大人转呈陛下。只说这是民间有识之士对北境的建言。”
奏折里,她详细列出朔州粮仓历年存粮与调令的矛盾,又点出今冬军衣布料的采购价高得离谱,末了用半行小字写着:“昔年麴家军戍边,每匹布都要过三道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