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天尊,几位何必为难一个少年?“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张君宝抬头,见一位青袍道人立于月下,手持拂尘,仙风道骨。道人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双目如电。
“多谢道长相救!“张君宝抱拳行礼。
道人打量着他,忽然笑道:“小友体内真气充盈,却招式生疏,想必是得了什么奇遇?“
张君宝警惕地后退半步,没有回答。
“不必紧张。“道人摆摆手,“贫道清虚子,云游至此,见小友骨骼清奇,是难得的练武之才,故出手相助。“
张君宝见他言语诚恳,稍稍放松:“晚辈张君宝,多谢道长救命之恩。“
清虚子目光落在他怀中隐约露出的经书一角,若有所思:“小友接下来欲往何处?“
“我...“张君宝一时语塞。天地之大,竟不知何处是归途。
清虚子微微一笑:“若无处可去,不妨随贫道前往武当山。那里远离尘嚣,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武当山?“张君宝喃喃重复,心头忽然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召唤他。
“不错。武当山钟灵毓秀,相传是真武大帝得道之地。“清虚子抚须道,“小友若有缘,或可在那里找到自己的道。“
张君宝想起觉远师父常说的“随缘而行“,点了点头:“那就有劳道长了。“
次日清晨,两人启程东行。路上,清虚子问起张君宝的来历。张君宝隐去《九阳真经》之事,只说自己原是少林寺僧人,因故离开。
“少林武功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清虚子边走边说,“天下武功,殊途同归,最终都要回归自然之道。“
张君宝若有所思。途经一处竹林时,清虚子忽然停下:“小友可曾观察过竹子?“
张君宝摇头。
“你看,“清虚子指向一丛翠竹,“竹身挺拔却柔韧,狂风来时,它弯腰避让,风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便是自然之道——刚柔并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