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江东虽未如中原那般残破,却也受黄巾余党与地方豪强侵扰。
孙坚父子初据江东时,尚需仰仗地方士族(如吴郡顾氏、陆氏)与百姓的支持,对于吉这类“得民心而无实权”的方士,起初并未多加干涉。
于吉也深谙乱世生存之道,从不涉足军政事务——某次孙坚率军路过吴县,麾下将领欲邀他入营为士兵祈福,于吉却婉言谢绝:“将军将士皆为保境安民而来,此乃大义,无需借鬼神之力。”这种“不攀附、不煽动”的态度,让他在江东安稳生活了十余年,宛若一株乱世中的古松,静默地扎根于民间土壤。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已平定江东六郡(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正欲厉兵秣马,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
此时的于吉,因常年在吴郡、会稽一带行医布道,声望已达顶峰——据《江表传》记载,于吉每至一城,“诸将宾客莫不毕集,使妇女就吉求福,吉往者,人但拜,不须复言”。
即便是孙策麾下的核心将领,如程普、黄盖等人,也多有私下信奉者:程普曾为患病的母亲向于吉求符水,黄盖则在出海作战前,暗中请于吉为士兵祈福。
这种“民心皆向于吉”的景象,渐渐引起了孙策的警觉。
孙策此人,少年英武,十五岁随父征战,二十一岁继父业平定江东,性情刚猛且极具掌控欲,向来不信鬼神之说。
他曾对左右谋士言:“此子(于吉)妖妄,能惑众心,若久留之,必乱我江东人心。”
其麾下长史张昭曾劝谏:“于吉虽为方士,然其行止无过,且深得百姓爱戴,若杀之,恐失江东民心,不利于日后霸业。”
孙策却不以为然,反驳道:“民心当向我孙氏,而非向一术士!他能使诸将不顾君臣之礼,能使百姓为其奔走,此乃隐患,不可不除。”
彼时孙策刚经历与庐江太守刘勋的战事,麾下将士多有伤亡,军中士气稍显低落。
而于吉却在此时前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军营附近布道——丹徒是孙策的军事重镇,驻军多达万人,不少士兵因思念家乡、畏惧战事,竟偷偷离营,前往于吉的草棚求符水“保平安”,甚至有校尉级别的军官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