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宝,今年三十三岁,南阳府邓州人,出身于本地董氏宗族。
他自幼不喜诗书,偏爱刀枪棍棒,性格刚烈暴躁,整日与人争斗不休。乡亲们背地里都叫他“小霸王”。
父亲无奈,只得花钱,将他送入赊旗店广盛镖局的创始人——戴氏心意拳宗师戴二闾门下学艺,一学便是数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归来后,他去参加武举,并在道广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武进士,授正五品豫省抚标中营守备之职。
按理说,他该守土安民,协防匪患,护卫商旅,定期赴开封参加绿营会操。
然而,青庭军备早已废弛,地方绿营兵缺饷缺额严重。
董天宝既无显赫家世,又性情刚烈,不通官场门道。
上任不久便遭上司排挤,最终愤而辞官,返乡闲居。
数年后,大平国运动爆发。青庭下旨,允许地方自行组织团练。
董天宝顺势而起,打出“豫人守豫土”的旗号,以董氏宗族为骨干,招募乡勇,组成团练,声势渐起。
豫省巡抚英桂见其可用,命其守备新野,作为驻扎新甸铺的五千绿营军之后备力量。
并赐予其一匹雄健大马,数套盔甲,纹银数千两,颇为倚重。
今年八月,黄河改道,洪水泛滥,灾民无数,流离失所。
有传言说西王仁厚,南下投奔者皆有饭吃、有田种、有工做。于是南下的灾民,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豫省巡抚英桂既无力赈灾,又欲削弱捻军潜力,便对南逃灾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南阳府地处豫南要冲,是进入鄂省的最佳通道,灾民如潮水般涌入。
知府顾嘉蘅,起初忧心灾民中混有捻军探子,遂命兵士在裕州设卡,禁止灾民入境。
然而灾民并非军队,无需辎重,翻山越岭亦能通行。故而仍有大量灾民涌入南阳府。
顾嘉蘅见堵不住,便派出地方团练,对灾民进行“疏导”。
所谓疏导,实为敲骨吸髓。
顾知府规定,每队灾民不得超过百人,且须走官府指定路线,否则以捻匪论处。
至于一路如何存活,是否遭团练欺辱,顾知府概不过问。
董天宝趁此良机,广招灾民中的青壮男子入伍,年轻女子则赏赐给亲信将士,老弱病残者驱逐出境。
至于他们是否饿死路旁、填于沟壑,他毫不在意。
这日是十一月初三,清晨霜寒未散。
董天宝刚刚起床,便见一骑绿营军哨探疾驰入营,神色慌张,连头上的凉帽都已不知所踪,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