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多大点儿个孩子,乳牙还沒掉完,居然就敢说读的太多,还说起來沒完,多半是沒读过几本不好意思说还差不多。
常宁憋不住蹙眉道:“你小孩子家,沒读书便是沒读,说谎就不好了。”
男孩将明亮的眸子扫过來反问:“我为何要诓你”
常宁挑着八字眉笑道:“你其实并沒读过什么书,被我们问住又不好意思说实话,就撒谎呗”
男孩听他这么说,鼻息间淡淡一嗤,露出一副“你真幼稚”的表情,便转过脸懒得搭理他。
这下可伤了常宁的自尊,方才就被这孩子鄙视了一回,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鄙视,待日后他认祖归宗,就更沒机会扳回颜面了。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常宁开口先吟出一段资治通鉴
男孩连头都沒回,自然而然地接诵出下文:“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从头背到尾,通篇不带一个磕巴,就好似整本资治通鉴是印在他的脑子里。
常宁见状,精亮的黑豆小眼儿中露出赞赏,继续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常宁这次挑了段五经里的大学一篇。
男孩眨动了几下黑亮的眸子认真诵道:“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男孩此番话落,康熙的眸子里露出明显的欣喜,连带身后跟着的李铁也为之惊讶。
李铁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在康熙跟前侍奉的年头长了,自己的文化水平虽然沒提升多少,但对经常入宫的谁有文化,谁沒文化倒是摸了个门儿清。
就比如朝中大臣里头,那要数陈廷敬,张廷玉,吴汉槎几个大臣有文化,索额图跟他们几人比,那就是打酱油的。
再比如,皇亲国戚里头,那就要数眼前这位恭亲王最有文化,这是康熙经常在嘴边夸的人物,他尤其记得清楚。
若论起后宫,那就要数被撵出宫的毓妃娘娘最有文化
回观眼前这个乳毛未退的小孩儿,居然能跟恭亲王互对文章,那必定是非常非常有文化的只简单的几个回合,这小男孩在李铁心里,已经树立起了良好的正面形象。
常宁接下來将孔子,孟子,中庸,大学,诗,书,礼,仪,春秋,诗经,楚辞,元曲,顺带将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通志堂集和饮水词都搬出來,终究只于纳兰的画堂春上,险胜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