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刘文锋和他的残部从津门港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已经过去了一年。
1945年7月末,世界早已不是一年前的模样。
这一年里,没有了刘文锋这个悬在全球霸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世界战争的齿轮,沿着它原本的轨迹,轰隆隆地碾压向前。
镁国人、罂国人、毛熊,这些曾经在闽州外海被揍得灰头土脸的“联合舰队”成员们,心照不宣地将那场惨痛的“东方事件”压在档案的最底层。
官方的口径是:成功摧毁了东方军阀的战争潜力,维护了世界秩序的稳定。
但每一个参与过那场海战,或者在柏宫、唐宁街、克里姆林宫的地图上推演过战局的高层,都知道他们赢得有多么侥幸,又有多么不彻底。
刘文锋的失踪,像是一剂强心针,也像是一块堵在喉咙里的鱼刺。
强心针是,他们终于可以把全部的精力和资源,重新投入到对付轴心国的战争中去。
镁国庞大的工业机器全力开动,一艘又一艘新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如下饺子般滑入太平洋,填补了在闽州外海留下的恐怖空缺。
哈尔西虽然因为放跑了刘文锋而受到国会质询,但最终还是凭借其丰富的海战经验,继续执掌太平洋舰队的帅印。
只是,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海军上将,少了几分狂傲,多了几分阴沉。
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的不再是山本五十六的照片,而是一张从模糊侦察照片上放大、几乎看不清面容的刘文锋的侧脸。
在欧洲,战局的进展更是迅猛。
没有了来自东方的潜在威胁,毛熊得以将西伯利亚的精锐集团军毫无顾忌地调往欧洲。
朱可夫的钢铁洪流如同铁犁一般,从东向西犁开了德军的防线。
1945年4月30日,柏林沦陷,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顶端。
那个曾叫嚣着要建立千年帝国的疯子,在自己的地堡里结束了生命。
轴心国在欧洲的核心,彻底崩塌。
镁军同样没有闲着。在诺曼底登陆后,艾森豪威尔指挥着盟军,与毛熊东西对进,将纳粹德军最后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
欧洲战场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但胜利的喜悦,并不能完全冲淡萦绕在各国首脑心头的阴霾。
华顿城,罗斯领导因病去世后,接替他的杜鲁门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也更加复杂的局面。
欧洲的战争结束了,但毛熊的势力空前膨胀,几乎半个欧洲都笼罩在了红色的阴影之下。
而在太平洋,虽然镁军在硫磺岛和冲绳取得了惨烈的胜利,但霓虹人的抵抗意志却超乎想象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