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立的声音充满了蛊惑性:“只要我们把这个怀疑的种子种下去,它自己就会生根发芽!到时候,全国人民都会问,刘文锋,你到底想干什么?”
上峰沉默了许久,将烟头狠狠地摁在烟灰缸里。
“这件事,你自己去办。”他挥了挥手:“记住,要做得干净,不要留下任何把柄。”
“是!上峰英明!”代立心中狂喜,立正敬礼后,快步退出了办公室。
他知道,一张针对刘文锋的、更加阴毒的大网,已经悄然张开。
第二天,一股诡异的舆论风向开始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
最先出现变化的是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小报。
它们的角落版块里,开始刊登一些所谓的“时事评论”。
《闽州之问:和平背后的真相?》
《从津门到闽州: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转移?》
这些文章写得极其隐晦,通篇没有直接指责刘文锋,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暗示和质疑。
它们反复叩问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霓虹人会如此“慷慨”?
紧接着,茶馆里的说书人,酒楼里的食客,大学里的学生社团,都开始流传起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
“听说了吗?刘文锋和山本五十六是柏林军校的校友,两人私交甚好。”
“何止啊,据说刘文锋的舰队能发展这么快,都是霓虹三菱重工在背后偷偷支持的!”
“怪不得啊!我说他怎么能不费一枪一弹就收了闽州,原来是自己人演的一出双簧!”
谣言就像瘟疫,传播速度超乎想象。
起初,大部分人对此嗤之鼻鼻。
刘将军是抗日英雄,怎么可能和霓虹人勾结?
但是,当《中央日报》和《大公报》这些全国性大报也开始刊登“深度分析”文章时,民众的态度开始动摇了。
这些大报没有像小报那样捕风捉影,而是从“地缘正治”和“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篇文章写道:“纵观龙国历史,凡手握重兵、割据一方者,无不有问鼎中原之心。昔有袁大头,今有……”
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但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另一篇则更为阴损,它将闽州比作了当年的满洲。
“……同样是霓虹人的‘扶持’,同样是建立‘王道乐土’。我们不禁要问,闽州,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满洲国?而刘将军,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