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城刚经历战火的无情肆虐,宛如一座被命运遗弃的废墟。断壁残垣杂乱地林立着,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好似一层驱不散的阴霾,久久笼罩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百姓们满脸悲戚,他们的眼神中尽是迷茫与无助,望着曾经熟悉如今却被战火夷为平地的家园,内心深处满是对往日安宁生活的怀念。这里的百姓大多是八旗子弟,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性和身份认同,让他们对突然出现的民义军,本能地充满抵触与排斥。在他们心中,这些外来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即便民义军是来解放这片土地的,可历史的恩怨和偏见,使得他们难以放下内心的芥蒂。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自家坍塌的房屋前,浑浊的双眼满是悲愤,“这些人一来,我们的日子全乱套了,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旁边的年轻人也附和着,脸上带着警惕,“就是,咱祖祖辈辈在这生活,凭什么他们说解放就解放。”类似的话语在城中四处响起,百姓们聚在一起,小声议论,对民义军充满了不信任。
就在百姓们满心忧愁之时,一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建州——那是从天津派遣而来、约一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师按照常见军事建制编排,每班约10人,每排由3个班组成约30人,每连下辖3个排加上连部及后勤人员约120人,每营由3 - 4个连组成约500人,每个团由3个营加上团直属部队约1500人,全师共6个团。
考虑到建州当地局势不稳,百姓态度不明,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反戈情况,同时提升这些二线部队的防御能力,大量缴获的仿制解放式步枪和火枪被配发给他们。生产建设兵团师长王元良,是个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汉子,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未曾磨灭他眼中的热忱与担当。他看着百姓们的态度,心中虽有忧虑,但仍坚定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百姓们对我们有误解,这很正常。但我们要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来帮他们重建家园的。这些武器是保障,更是我们守护和平的底气。”战士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那是对使命的坚守,对化解隔阂的信念。
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肩负使命,背着崭新武器,在建州的大街小巷穿梭忙碌。尽管遭受百姓冷遇,他们却没有丝毫退缩,主动与当地百姓交流,耐心解释来意,期望能携手共建家园。他们帮忙搬运建筑材料,积极规划重建蓝图,每一块砖石的搬运、每一次与百姓的沟通,都饱含着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也承载着化解矛盾、重建信任的期待。
战士小李,遇到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眼中满是恐惧。小李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干粮递给孩子,轻声说:“别怕,我们是来帮你们的。”妇女犹豫了一下,接过干粮,小声说了句“谢谢”,这一声谢谢,虽然微弱,却让小李看到了希望,也让整个兵团坚信,真心终能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