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山南倚着墙站了很久。
没打扰。
只轻轻点了根烟,然后转身离开。
他知道,她会写。
她只是,还没听清自己心里的那句词。
【节目前排预告字幕】:
下期暂别者:落之夏
标注理由:非才华原因,创作状态调整
【谢沅珊台下语音】:
“我们不是只要‘能爆’的。”
“我们要的是——能一直写的人。”
【弹幕刷屏】:
【山南和落落像父女,是错觉吗?】
【不是错觉,是情绪上的血缘。】
【她不是在模仿他,她是在走过他的青春。】
【他们两个,就像过于锋利的词,被生活小心收起。】
【愿她回来时,是带着答案,而不是带着眼泪。】
《词面人生》第三期录制刚结束,后台氛围原本是轻的。
直到中午,一条自媒体文章突然出现在热搜榜单上。
标题炸眼:
【“咽不下的饭”和“月没南山”是内容还是套路?——从看情感消费的边界】
文章并不长,逻辑也不复杂,大意是:节目内容确实感人,但是否过度放大了“苦”,将嘉宾的隐私和创伤拿来“煽情”?尤其落落情绪崩溃事件被热搜“渲染”,网友痛感是否被“操控”了?
评论区褒贬不一,但点击量爆了。
很快,有人开始带节奏:
【是内容还是包装?】
【落落崩溃那一段到底是不是剪辑痕迹?】
【节目组是不是在利用普通人的情绪?】
平台当天下午收到匿名举报信,一句扎眼:
【痛苦也能被包装成节目流程的一部分,是不是太冷了?】
消息传到厂牌。苏栖初拍桌子:“这是什么玩意?!”
白落音脸色也不好看:“‘操控情绪’?我们写出来的歌,他们觉得我们在做产品?”
厂牌会议室氛围一度压得人喘不过气。
山南没说话,只拿了外套走人。
晚上七点半,他准时出现在某知名音乐杂志的访谈录制棚。
原本是个正常的深度访谈,问题事先排好,但主持人显然受了热度影响,临时换了一题:
“山南老师,有人说你们节目是在‘情感消费’,您怎么看?”
镜头前,他坐姿懒散,手里捏着那本旧歌词本,翻到一页,看了一眼,再合上。
“你知道我小时候在什么地方写歌吗?”他突然问。
主持人愣了下:“哪?”
“出租房。”他淡淡开口,“灯是坏的,窗也关不上,隔壁炒菜声和咳嗽声能穿过墙。”
“那时候我有话想说,没人听。”
“我写下第一首词,是在深夜十二点半,我妈给我留的那一碗热汤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