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文件中抽出第二页,摊在会议桌上。
“发行渠道我会对接,音乐类平台、演出合作方,我这边已有初步意向函。”
“厂牌将以《文声计划》为根基,前期由沅珊娱乐主导运营,山南音乐参与制作、监修。”
“平台如果愿意跟投,不反对,但核心运营权归我。”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负责运营的中层悄悄侧头:“你们真打算做线下发行?这年头还有厂牌玩纯原创?”
“有。”谢沅珊语气很淡,却锋利。
“因为他们配。”
“我不想让这些人在节目结束后,继续回去坐地铁、送外卖,在深夜的出租房里一个人改歌词。”
“他们敢写,我就敢推。”
同一时间,山南音乐工作室三楼。
易喆正和编曲团队改《自由课》的LIVE版编排。
苏栖初趴在窗台边,看着手机上弹出的会议快讯,揉了揉眼睛,回头道:“山南老师——谢总刚刚宣布成立文声厂牌。”
“什么厂牌?”
“就是,把节目里写出原创的选手都签进来发歌的那种。”
易喆没抬头,继续在谱纸上标记:“早就知道她要做。”
“她是那种人。”他轻声笑了下,“不可能只做节目。”
“她做的是出口。”
“让他们走出去的路。”
平台会议室内。
谈判进入尾声。
项目负责人沉默良久,终于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谢总,文声厂牌我们支持。”
“但‘创作即评审’机制……还是希望在决赛阶段设一个‘嘉宾评审组’,哪怕只做参考。”
“节目组必须有基本的把控权。”
谢沅珊语气依旧清冷:“可以设组。”
“但不能打分。”
“他们只能给出意见,不能写数字。”
“节目不是选人,是听人。”
“只要创作者还在写,那就由他们评判自己。”
对方张口,刚要说什么。
她已站起身,把最后一张纸翻开:
上面是一个选手名单,十人。
备注一栏,只有一句话:
【已完成原创作品三首及以上,具备正式发行能力。】
“我不是讲情怀。”她合上文件。
“我拿的是作品。”
“如果你们还在犹豫——那对不起。”
“他们的舞台,我自己给。”
下午两点。
平台官方发布会现场。
台上灯光微暖,布景简单。
谢沅珊站在台中央,手中拿着一封公开信。
“我知道大家想知道第二季的方向。”
“今天,我可以直接说。”
“文声计划不会取消创作即评审机制。”
“我们不请娱乐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