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段特辑,全长七分钟。
标题很简单:
《山南,写一首歌之前,他怎么过日子》
平台刚上线十分钟,评论不到两百。
但半小时后——高校群开始转疯了。
B大音乐系辅导老师第一时间转发,附上说明:
【下节课用这段开头。请所有学生提前看完。】
不止音乐系。
传媒专业也在刷:
【这是真正的创作纪录,不是所谓的“综艺制造感动”。】
【一个人拿琴和词过日子的样子,不是素材,是教材。】
接着——
#山南幕后特辑被大学选为教材#
#音乐教育要不要回归本真#
#听不懂修音但听懂他活着#
轮番登上热搜。
一周内,全国已有十七所高校公开发布课程通告:
【下期教学案例:《山南创作幕后》,请对照自身作品,对比“创作初衷”与“技术依赖”的差异。】
B大音乐系录音棚,课程开始。
讲台上,老师放下遥控器,转身看向台下几十个学生。
“你们知道他在这段视频里最重要的不是弹琴。”
“是他有一屋子词稿,但一张都没丢。”
“他敢让镜头拍他失败,拍他一句话改七次,拍他三天只睡三小时。”
“这不是浪漫。”
“这是活得真实。”
讲台下,有女生眼眶泛红。
有男生握紧了笔,第一次认真盯着歌词。
节目组收到消息那天,剪辑师愣了整整一分钟。
“我们没刻意煽情啊。”
“都是真拍的。”
助理红着眼看着后台数据,轻声说:“可能就是太真了,才打人。”
那天下午,山南正在工作室三楼修琴。
听完这个消息,他一边拧着琴颈,一边转头问谢沅珊:
“你说……我这些年写的歌,真有人听懂了?”
谢沅珊没说话。
她走过去,蹲在他身边,把那张剪辑用过的歌词本递给他。
纸角有点翘,最上面一行写着:
【自由,是你哪怕唱跑调,也有人拍手。】
“他们听懂了。”她语气淡淡,“因为你从没骗他们。”
他接过纸,轻轻点头:
“那我以后还敢写了。”
她笑:“你敢。”
“你有我。”
他没说话,只把手里那把琴慢慢调完音,靠在墙边。
两人一起站起。
她拍了拍他的衣摆:“晚上吃什么?”
“随你。”
“别说随我。”她瞥他一眼,“你又不吃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