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虽然不同意议和,但他有一个举措让赵构很放心,那就是,接受枢密使任命后,韩世忠将军队储存留下的钱粮一百万缗、米九十万石、十五个酒库全部捐给国家,这就多少对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
四月底,朝廷下诏,罢除韩世忠的“淮东宣抚司”、张俊的“淮西宣抚司”、岳飞的“湖北京西宣抚司”,宣抚司下面的统制官改为“御前统制官”,还在各自原来驻地布防。
这份诏书有很深刻的影响:第一,三大宣抚司就此解散,此后不存在了;第二,原三大宣抚司节制的统制官,直接接受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管辖,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接受原来的宣抚使按“便宜处置”的权力任命,从而让三大宣抚司的官兵不再是半私人化武装,而是真正成为朝廷的军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岳飞的军队称“岳家军”,韩世忠的军队称“韩家军”,张俊的军队称“张家军”,更可以理解,为什么赵构对下面的武将防了又防,疑了又疑!
五月,赵构命张俊、岳飞到楚州(江苏淮安)巡查边防,并安置韩世忠的部队回镇江,因为自公元1133年九月开始,韩世忠就是淮东宣抚使,一直在淮东活动。镇江、建康、楚州一带是他的经营多年的老地盘。
赵构的这一招,又是妙不可言。罢除三大宣抚司,只是从法理上解决问题,“御前统制官”仅改了一个名称,实际还是原宣抚司任命的统制官。除了张俊交了兵马,完全消除了隐患。而韩世忠只交钱粮,军马却还可以遥控指挥。岳飞的对原宣抚司军队的控制力就更强了。
赵构让张俊、岳飞去安置韩世忠的部队,一是看韩世忠的反应,二是看岳飞的反应。韩世忠看到了这一点,坦然处之。可惜的是,岳飞没有看清楚,岳家军还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所以说,文人玩政治,比武将就是要胜出几筹!
佐料:就私家军问题,公元1140年七月,岳飞郾城之战期间,左宣议郎王之道上疏尖锐地指出了,我们来看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是怎样记载的。
王之道上疏道:如今大军汇集边境,可是没有设置统帅。国家用兵十六年,士卒隶属各自的将帅,将帅把他们作为亲附的私兵。兵卒隶属张俊,则称“张家军”;隶属岳飞,则称“岳家军”;隶属韩世忠,则称“韩家军”。
他们相互之间如仇敌,相互防备如盗贼,自己无心为公,反而惴惴然害怕别人奉公,以致名誉盖过自己;自己不能立功,反而惴惴然害怕别人立功,从而官爵高过自己。而且他们之间平日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让他们在关键时候面临厉害关系,如何可以确保他们不为敌国利用?
当时正是用兵用人之际,赵构仅将王之道降了一级。但可以肯定的是,王之道的话,赵构很是赞同和认可的,也完全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