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赵匡胤和发小韩令坤等人在郊外一座土房子里面聚众赌博,大家很投入,玩得很嗨!
而赵匡胤却注意到屋外面有很多麻雀在“群斗”,赵匡胤心血来潮,竟然提议出去捉麻雀,大四岁的韩令坤不同意,赵匡胤不管不顾,推翻赌博器具出来组织大家捕麻雀,众人见工具都被赵匡胤损毁了,只得都从土屋里出来。
大伙刚从土屋走出来,土屋便轰然倒塌了,众人吃惊地看着赵匡胤,眼里除了惊恐、后怕、更多的是佩服和崇拜了。
公元945年,赵弘殷为赵匡胤聘贺景思女儿成婚,19岁的赵匡胤成家了。
成家应当立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最好的出路不是读书考试,而是当兵,握着枪杆子永远都是硬道理。
赵匡胤家世代是武官,父亲赵弘殷跟随皇帝随处征战,而皇帝却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所以赵弘殷的官职一直不温不火。
依靠父亲提携做军官的希望破灭后,赵匡胤决心离家出走,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赵匡胤走南闯北,先投靠复州(湖北仙桃)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尽管和赵匡胤父亲赵弘殷有交情,但没有很好对待赵匡胤,只是给了赵匡胤一些盘缠,打发他离开。
赵匡胤感叹世态炎凉,忍气吞声地离开复州,辗转来到了襄阳。
襄阳是江南重镇,此时南方比北方稍微安定一些,远离战乱,襄阳呈现一片繁华景象。
有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留我赵爷的地方在哪儿呢?繁华的襄阳也没有赵匡胤的落脚处。赵匡胤没办法,流落在一个寺庙栖身。
结婚四年的赵匡胤已经二十三岁了,经过了近两年的游历锤炼,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早已不是青年的青涩和懵懂,而是略显风霜的成熟和稳重,加上堂堂的外表和气质,沉稳的谈吐和举止,让任何人都侧目而视,这是一匹未被发现的“千里驹”,对他来说,唯一缺少的是具备一双慧眼的伯乐。
而赵匡胤在落脚的寺庙里就遇上了他人生的第一位伯乐。寺庙主持年近耄耋,是位得道高僧,并且通晓相面术,他一见到赵匡胤后就惊为天人,认为赵匡胤的相貌贵不可言,经过几天的侧面观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老僧忍不住对赵匡胤说:“你的福地在北方,不是在南方。你到北方去投靠“有耳朵的飞鸟”为主,待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并且拿出自己寺庙的积蓄资助赵匡胤。
赵匡胤正是穷困潦倒之时,老和尚的馈赠无疑是雪中送炭,赵匡胤对老主持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