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村上主要是客家人且姓黄,族谱记载是黄峭公后代,在广西这支是宋代时元太公后代。当时元太公是位将军,由于不知名原因被贬在此。娶妻妾三房。后又官复原职,离开时留下了三房子女,所以村上都是同宗,碰上红白喜事基本全村出动。上山时村上青壮轮流上阵双手托着棺木奔跑。棺木后系条白麻布系在黄华彬父亲腰上,父亲托着燃烧的香炉,身后的黄华彬拉着父亲腰上系着的白麻布条跟着棺材跑。前有鞭炮纸钱开道后有打鼓敲锣的。祠堂离村上的祖坟地约两公里。中间棺木不能沾地,所以青壮们跟在棺木旁见哪位力竭了马上换上。
到了祖坟地早有同宗们挖好的墓穴,下棺,封土,祭拜。结束后所有人回到祠堂。早有各家手脚勤快的妇女在洗菜做饭。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早已算好大概的花费。所以黄华彬的父亲早已经把带回的钱交给管事人。当年出外工作拿工资的人很少。黄华彬家基本是独一份,所以花钱还是比平时村上人要多许多的。
和华彬父亲较为亲近的是荣英伯,但按辈分分也是隔了三代。华彬的太爷那代和荣英伯爷爷是兄弟。客家人有个传统,能读书的宗亲都会扶持去读书。而在清末时华彬太爷考中了进士,高兴过度死去了,当时华彬爷爷还在太奶奶肚子里。后来太奶奶也不改嫁,拉扯着把爷爷带大。在十四岁时就找媒人娶亲。爷爷看不上奶奶跟着国民党部队跑了几年。当时部队上见爷爷是个独生子,没安排上战场安排当了个剃头匠。后来由于军阀混战,心中害怕跑回故乡,这才有了黄华彬父亲。这是题外话了。
办完爷爷的丧事。黄华彬父亲也没剩什么钱了。只够一个人的路费,在村里过了头七。和华彬舅舅商量了下。黄华彬舅舅原是民办教师,后来承包土地后分了块山地。山地上长满了松树和杉木。于是华彬舅舅将山地上的树木全卖了,拿了钱到县城里做生意。主要经营当地的土瓷器。赚了些钱,由于忙于生意,对孩子教育放松。华彬的表哥在县城结识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走上了歧途被送去劳教了。所以舅舅也缺人手,就让黄华彬和舅舅帮忙。这一帮忙就过了一年。表哥从监狱回来后华彬又回到了琼州。
回到琼州后经朋友介绍进了个外资企业开车。由于长的挺帅,所以很受女孩欢迎。第一任妻子就是在此期间结识,然后奉子成婚。第一个孩子也是女孩。由于怀孕三个月时她妻子就回到农场养胎,和华彬父母也和不来。加上是女儿所以华彬父母更不喜。孩子断奶后华彬妻子把孩子留给父母也出来省城。期间华彬所在的外企也倒闭了。重新跟了位老板开专车。老板对华彬非常信任赚钱也多。当时华彬让妻子回农场带女儿大些才出来,但妻子不愿,华彬跟随老板经常出差。所以夫妻慢慢就厌恶反感了。在女儿三岁时协议离了婚。女儿随了黄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