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义军虽然规模也不小,但是基本上都是步卒。依靠两条腿,他们可以在崇山峻岭当中灵活移动。
一旦放到平原之上,在面对骑兵的时候,就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劣势。
当初蒙古人派出大量的军队进入北方义军盘踞的地盘上,进行围剿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收到什么明显的战果,主要原因就是蒙古人的骑兵在山林地区根本就施展不开手脚。
不得不说,在军事谋略上面,国师的确拥有着非同一般的才能。
他也明白,哪怕就是派出再多的军队去围剿义军。只要义军一直守在西北地区的山林当中,不主动跳出来,他们也收不到多大的成果。
一不小心的话,甚至很有可能还会让大量的蒙古骑兵折损在那里。
明白这个问题之后,他就果断下令,让蒙古骑兵从义军盘踞的地方撤了回来。从而设计出,这种一箭双雕的军事行动,准备一举消灭所有不安定的因素。
蒙古人也明白,他们入侵南方肯定会激起南方各个势力的反击,而北方义军也会趁此机会占据他们在北方的地盘。
不过这些对蒙古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他们能够在南方取得极大的战果,随时都可以抽调军队回头反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蒙古军队,能够在南方地界上势如破竹般的攻城掠地。
其实,按照原先的计划,假如没有冷锋这个意外的话,蒙古人的战略意图已经成功了。
就是义军虽然已经占据了北边的半壁江山,但是对于蒙古人来说,基本上没有损失。表面上看,义军的军队规模的确是扩大了,但是主力部队却遭受到了损耗。
蒙古人留下来镇守城池的,都是地方势力组建的军队。
这些地方势力的人手,大多数都来自于中原地区的人。他们和义军之间的防守战略,等于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蒙古人反而成了坐收渔翁之利。
这些地方军队也不是没有什么战斗力,毕竟都是地方的本土势力组建出来的。他们既然选择投靠了蒙古人,那么也明白,一旦被义军将地盘占下来之后,也没有他们的好果子吃,这样一来肯定会强力反抗义军的进攻。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虽然义军在北方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但是每拿下一座城池,多多少少都还是有所损失的。
积少成多,数十座城池下来,义军损失的主力部队也不少。虽然能够及时的补充上来,但是战斗力肯定是不如原来的军队。
不过可惜的是,蒙古人并没有能够及时抽出手来对义军进行反扑围剿。甚至是现在,他们已经被冷锋给逼迫到了生死边缘。
如果不能够找出破局之策,蒙古人最终的结果只有选择撤军。
现在的蒙古军队已经不是几十年前,还没有走出大漠时期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