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历史悠久,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县,改夷陵置巫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经过历代行政区划变迁,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沿用至今。
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许多文化遗址和古迹,如屈原祠、三游洞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宜昌市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宜昌市不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使其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隋朝黔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为黔州,治所位于彭水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县在唐代是黔州都督府驻地,管辖今渝东南、黔东北及湘西部分地区。覆盖区域包括今重庆市的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贵州省的沿河县、务川县北部,湖南省的沅陵县西部。古黔安(黔州)是唐代西南边疆重镇,控制乌江流域及武陵山区,其行政中心彭水县至今保留有唐代城址与文物遗存。
唐初武陵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西汉设武陵郡,东汉时郡治迁至临沅县(今常德市武陵区)。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合并临沅县、汉寿县、沅南县为武陵县,成为隋唐时期武陵郡(后改朗州)的行政中心。唐初改武陵郡为朗州,武陵县作为州治所延续。天宝年间曾短暂复称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回朗州。核心区域位于今常德市城区(武陵区及鼎城区部分区域),地处洞庭湖西部、沅江下游。
自东汉起,武陵(临沅)始终为郡、州、府治所,是湘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唐初武陵县与今天常德市武陵区在地理上高度重合,其名称在民国时期(1913年)改为常德县,1988年划设武陵区并沿用至今,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
武陵区历史悠久,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因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而得名。这里既是古代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联结黔东和苏皖地区的主要运输干线,被誉为“鱼米之乡”。
今日武陵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屈原、陶渊明等历史名人的流寓之地,留下了许多着名诗篇和故事。常德丝弦、荆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广受欢迎,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