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333章 西子湖畔的芳草

第333章 西子湖畔的芳草(2 / 2)

知制诰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是晋升宰相的必历职位。

但是宰相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最后,英宗接受韩琦的建议,安排苏轼入直史馆。

其目的是要让苏轼熟史而知鉴,将来受大任。

可见,苏轼一步入仕途就是闪亮登场,皇帝、宰相都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朝堂内外都认为他将来为相辅政是理所当然的。

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王安石是一个心系百姓和天下的好官,苏轼也是。

王安石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同期的欧阳修,司马光谁不是呢?苏轼也是。

可是,即使是如此相似的两个人,虽然在诗词创作上互相欣赏,偶尔还互相唱和,但是在政治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分歧,这并不代表着苏轼会支持王安石的全盘变革。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在杭州任副市长的四年时间里,苏轼寄情山水,畅游寓乐。

在这里,他结识了歌姬王朝云,并为其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句。

诗名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

最新小说: 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 权香枭婿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汴京风云录 让你当秦王,你把六国灭了? 大胤商枭 饥荒年,我喂养了一个大玄女帝 大乾贵公子 关于赛伊德来到提瓦特这件事 爱搞钱搞事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