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武城会战爆发前,模范师的兵员早已突破两万线,只是中央迟迟未予正规编制。
如今,中央军令部终于下文,正式新编第十一军,拨予整建司令部、军部机关与番号,兵力额定为三万人,
实际上新增的也就只有六千人编制,其余的则基本是对原模范师私养兵的一次体制内认领。
新编第十一军系第一战区下属作战序列,兵种涵盖了中央军编制中的步兵、炮兵、工兵、骑兵、辎重、通讯、特种部队,
军官体系亦全部重新整理,依军功晋升个人军衔、部队番号、兵员建制。
1940年9月13日,郑城东郊——石佛庄训练场,烟尘未散,鼓号齐鸣。
成编后的第十一军,在万余人列阵之中第一次举行了新兵训练成果阅兵。
合计十四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营、一支机动中队,部队着新式军装,列队如林。
包国维站在观礼台上,军装笔挺,帽檐下的目光扫过作训场上整齐列队的青壮新兵。
这些面孔年轻、黝黑,带着初入军营的紧张与兴奋,刺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
在他身后,绥署的一众官员与第十一军高层同样满面红光,低声交谈着,
言语间满是掩不住的喜意——这些新兵,将在为期三个月的实战训练后成为第三绥靖区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后,政训处长王旭东正拿手帕擦着汗,脸上却掩不住得意:"司令,豫东地区适合兵龄的学生七成都在这儿了。"
青年军宣传部长金枝兰同样轻笑,她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手里捏着一沓名册,
"三青团在豫东各校蹲了几个月,连口汤都没喝着。"
王旭东此时想起什么,忽然压低声音:"三青团的陈明远昨天起身去了渝城。"
包国维冷笑:"告状?晚了!白纸黑字的入伍自愿书,他还能把学生抢回去?"
众人皆是一笑,第三绥署成立后,中央向豫东派驻了一些直属机构,原本的豫省三青团总部也搬迁至了郑城,
三青团不仅是为了在豫东地区与协约党争夺青年资源,还隐隐代替了军统的一些职责。
因为军统并没有在明面上向第三绥署派遣分部情报站,毕竟第三绥署司令和军统可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此时,训练场上有一抹深蓝色的身影逆光而来,穿过列队侧翼,不顾周围参谋、警卫纷纷投来的惊疑目光,快步朝检阅台方向而来。
那人正是情报处长宋端,军装上连灰都没拍干净,脸色却比往日阴沉几分,神情急促得几乎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