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袁隆平离开我们整整有五个春秋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再次回忆袁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30年9月7号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当时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人们生活极为艰苦。
袁隆平是江西德安人,他的父亲袁兴烈思想比较开明,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的母亲为人知书达理,非常的温柔善良。
因为当时社会比较动荡,为了躲避战火的缘故,袁隆平的一家居无定所到处逃难,从汉口到湖南桃源,又到重庆,辗转了好多地方。
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母亲从始至终都没有放松对袁隆平的教育。在重庆的时候,母亲经常带着年幼的袁隆平走进大自然。他们漫步在乡间小道上,道路两旁是一片片的稻田。
那时候,微风轻轻一吹,田野里的稻穗就随风摇摆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稻穗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波一波地起伏着。这样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袁隆平小小的脑海里,成了他童年最难忘的记忆。
母亲还会耐心地给袁隆平讲农作物是怎么生长的,告诉他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些经历让袁隆平从小就对土地和粮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农业的种子。
后来,袁隆平慢慢长大了,他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考上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努力,每一堂课都听得特别认真,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他都牢牢记住。他还经常去图书馆,反复研读那些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袁隆平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经常跑到田间地头,亲自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仔细记录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他对农业的热爱越来越深,也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世界,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的信念。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了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当遗传育种教师。
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还很穷,很多地方的人都在为吃饭发愁,贫困和饥饿就像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着这片土地。
袁隆平亲眼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面黄肌瘦,孩子们饿得瘦骨嶙峋,农民们脸上满是无奈和焦虑。
这些场景让袁隆平心里特别难受,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饱饭,不再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全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