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骨余、彘巫这些人,他们对部落还是很感激的,也非常喜欢熊部落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但也有一些还没有完全适应的,比如苗部落以及临海营地送来的族人,这些人在完成改造之前,熊部落也没有办法完全信任他们。
这些人数量庞大,整个部落五千多人中,差不多占了有一半,而这些被“塞进”各个村落或者生产部门的“新人”,由于不熟悉部落的习惯,加之沟通不畅,就很容易与老人们产生冲突。
而为了让这些新人们更快的融入部落,熊洪熊巫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让熊黑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用激励的办法来让他们提升学习积极性,共同参与部落各项工作……但效果有限,还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和相处。
这也导致第三个问题,熊部落的物资分配。
按照后世的知识,熊部落现在依旧实行“原始公社制”,就跟其他只能依靠采集和狩猎的部落一样,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比如石器工具和食物、衣物等,按平均原则在公社全体成员间实行分配,没有剩余,也没有剥削,没有阶级。
但熊部落跟这些部落不同,由于这几年一直大力发展农耕和养殖,以及一些手工产品的生产,部落的物资逐渐就有了剩余,原本部落的族人按理说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熊部落需要更多的人口加入,自然就不能只靠现有的族人,总要想办法吸纳其他部落的人员进来,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资交换。如果只是交换也就算了,但实际上,交换过来的族人,还没有给部落带来什么价值和成果,就要享受和部落老人们同样的待遇,这让很多部落的老人们难以接受。
凭什么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干了几年,才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你们这些人刚来就能跟我们一样,住大房子,吃饱穿暖?要想过上跟我们一样的生活,那也简单,那跟我们一样,从头开始干起。
而那些加入的族人则想着,要是按照以前那样的条件,为什么要加入熊部落?加入进来不就是为了活的更好吗?
而熊洪无意间的操作,也深化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比如熊洪组织探索队伍,都是优先招募有经验、知识水平在三年级以上的青壮年,因为探索未知的环境,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必须需要熟悉的人手和能够掌握一定知识的族人参与。
这就导致了族中的老人越来越忙,生活上没有发生什么太好的改变,反而是这些新加入的族人,不仅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得到的生活也要比老人们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