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好消息不断(1 / 2)

吴震寰首先选定施工的是黄河流域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项工程在历史上本来是1957年开工、1960年竣工的,然后又在1973年进行改建增设泄流孔防止泥沙淤积减小库容。

现在由于有了赵骥事先提醒要注意蓄清排浑,所以吴震寰在初始设计时就直接一步到位,兼具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

吴震寰在长江流域选定施工的则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在历史上是1971年开工兴建,1972年停工,然后1974年复工,1980年大坝合拢,1988年全部竣工,而后又一直增质提效直到新世纪。

赵骥对葛洲坝工程的要求是防洪优先、发电第二,要求吴震寰在设计时要把发电需求考虑进去,但在施工时要优先合拢大坝,至于装机的事可以留到后边再说。

同一时间,陆水水库、下荆江裁弯工程、刘家峡水电站、青铜峡枢纽和三盛公枢纽等工程也相继启动,各省尤其是北方各省的县级水库也纷纷投入施工。

在那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年代,广大老百姓对在自家门口兴修水利表现出了巨大热情,赵骥最开始时还担心这些庞大的工程能否如期完工,但当亲眼目睹了数万百姓如同蚂蚁筑巢般分成数层站在几十米高的三门峡坝基上筑土时,他就知道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此情此景使得赵骥不由想起了自己前世在重庆涪陵参观过的防核工程遗址,当时身为后世人的他是很难想象在那个重型机械几乎为零的年代,人力是如何完成如此庞大且艰巨的工程项目的。

还有五年时间,赵骥相信我们中国人只要能被发动组织起来,就一定能战胜这场罕见的天灾。

视察完三门峡枢纽工程的施工情况,赵骥才刚回到北京就接到了谢和赓送来的一份意见征求文件,文件标题用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公社化运动其实早在刚建国时就开始探索试行了,发展到今天(1954年)已经形成了每社大约两百户左右的规模,因为考虑到眼下大兴水利的人力需求,所以把小社合并为大的联社以集中力量的想法,便在提前大兴水利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地提前孕育而生了。

赵骥拿着文件反复细读了好几天,思考成熟后才在上面提笔写到:完全同意,但在执行中要高度重视几点,一是不得取消农民家庭副业,同时应当保留农民一定面积的自留地,二是集体食堂包括城市集体食堂必须根据就餐人数严格限定配额,坚决杜绝浪费粮食的情况。

简单来说,赵骥现在的态度就是在大方向上不对着干,但在具体细节上尽量纠偏。

意见报上去以后,赵骥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倒还因为支持小社改大社而得到了点名表扬,甚至相关部门的具体经办人还被召集起来要求认真研究这两点意见,更何况这个当口赵骥正当红,即便有个别潜在的野心家也不敢公开对他指手画脚。

其实对于小社变大社的事情,赵骥并不十分看重,因为任何制度都是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背景的,在那个农业生产水平跟一千年前的古代没多大提高,依旧停留在看天吃饭的时代,联社制实际上的确能更好的帮助农民应付种种难以预测的难关。

最新小说: 鬼媒 天才少女,她是黑暗克星 佑君安 谁伴我封神 识迹 高维崩塌,不愿献身的我提前灭世 锦丝行 芙蓉灯下骨 重生80:靠赶海带娇妻奔小康 重生93:从高考状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