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柴旭在贺方、董宝及各地守军相继投降之后,对岳羽、孟恭这些带兵将领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
他担心一旦派出岳羽、孟恭领兵出征,很可能就会重蹈贺方、董宝之覆辙。
那将会对建康造成致命一击。
因此,柴旭宁愿坐守建康,也不愿派岳羽、孟恭带兵出击。
以至于建康成了一座孤城,独自面对数十万倭军,而毫无还手之力。
当然,柴旭不选择出击还有其他因素。
担心岳羽、孟恭投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其次则是担心岳羽、孟恭无法击溃来犯倭军,从而对建康守军的士气、信念造成重创。
如果坐守建康,以建康储存的粮草物资,可供十万大军消耗三年。
而这三年时间,会出现很多变数。
说不定就能有人力挽狂澜,驱逐倭军,拯救建康。
这是柴旭内心的真实想法。
也是一个帝王的悲哀。
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寄托在一个飘渺虚无的存在之上。
“皇嫂最近可好?”
柴旭召来洪鹏问道。
洪鹏答道:“戾王妃潜心修佛,状态还好。”
柴旭道:“王焱在广西近况如何?”
“禀官家,据广西道传来的最新消息,王焱部已经挫败北条隼,并将其生擒,现在广西、广东两道的倭军,尽数退走!
王焱军声势大振,目前正在攻略越州道,似要对安南发起灭国之战!”
洪鹏小心翼翼道。
“王焱麾下各部,大概有多少兵力?”
柴旭追问。
纵观大周各路军阀,柴旭抱以最大希望的只有王焱。
赵忠于两淮能否坚守都是问题,根本指望不上。
襄樊的韩愚,同样自保都是问题。
这两路军阀,都是位于长江北岸,面临金国的压迫。
眼下倭军入侵大周,金国必然蠢蠢欲动。
完颜匈随时都会撕碎与光烈帝的盟约,挥师夺取两淮和襄樊。
而倭人,更是不会坐视襄樊、两淮被金国趁火打劫。
同样对两块地方虎视眈眈。
并且襄樊和两淮屡历战火,人烟稀少,战争潜力有限。
很难招募足够数量的军队。
想要抗衡倭军、对抗金国,没有一支庞大数目的军队,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后勤也是大问题。
在保证兵源的前提下,还得有人耕种、生产,源源不断为前线输血。
依目前情况而言,襄樊、两淮都做不到。
王焱如今坐拥贵州、广西、广东、越州四道,治下人口庞大,这意味着战争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