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亮决定带领木雕工艺小组探索木雕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之路。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3D扫描技术对一些精美的木雕作品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数字建模将其转化为虚拟的木雕模型,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村子木雕艺术的魅力,哪怕是那些无法亲自来到村子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阿亮和木雕工艺小组四处寻找技术合作伙伴。他们联系了一些专业的数字技术公司,与他们商讨合作的可能性。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兼容性、版权归属以及成本分摊等诸多问题。
在技术兼容性方面,由于木雕工艺小组对数字技术的了解有限,在与数字技术公司对接时,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导致一些技术参数无法准确传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关于版权归属,双方对于扫描后的木雕作品虚拟模型的版权到底归谁持有存在争议,都担心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成本分摊问题也很关键,数字技术公司希望村子能承担较大比例的成本,而阿亮认为双方应该根据各自的贡献来合理分摊成本。
面对这些问题,阿亮没有退缩。他自己开始恶补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与技术合作伙伴沟通。对于版权归属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资料,然后与数字技术公司重新进行了公平合理的谈判,最终确定了版权共享的合作模式,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虚拟木雕模型进行宣传推广等活动。在成本分摊问题上,阿亮详细列出了木雕工艺小组在木雕作品创作、准备等方面的贡献,经过多轮谈判,与数字技术公司达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成本分摊协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渐取得了进展。政府相关部门在审核通过后,给予了一部分专项资金扶持,一些企业也被小荷的诚意和村子的发展潜力所打动,同意与村子进行合作开发,资金缺口慢慢缩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村里的道路开始拓宽施工,老旧房屋也陆续进入修缮阶段,公共卫生设施的增设和改造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阿亮这边,木雕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项目也有了突破。通过与数字技术公司的紧密合作,利用3D扫描技术成功扫描了一批精美的木雕作品,并转化为了虚拟木雕模型。这些虚拟木雕模型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艺术爱好者纷纷点赞转发,使得村子木雕艺术的知名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