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的意思是,居功自傲,尾大不掉。”
“谋揽权势,万人之上。有你父皇在,他们还收敛些,如今只怕……”
“那就不予加恩,以示警告?”
“万万不可,该做的还是要做。你初登帝位,正是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有些事儿,还是放放再说吧。”
“儿臣明白,谢母后教诲。”
“行了,你先回吧。娘没事儿,你放心。”
“儿臣告退。”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动作也是真快,后面连续两天递折子,请朱标即皇帝位。三请之后,这时候才是朱标该答应的时候。
朱标在奉天门召见了中书省左丞胡惟庸、御史中丞陈宁、大理寺卿刘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还有刚从北平返回的卫国公邓愈和中山侯汤和。
商议并决定如下事项:
第一,于七月二十日,举行登极大典,着礼部、鸿胪寺、仪礼司会同准备。
第二,召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宗异回京。军务安排,悉听大将军令。
第三,草拟大行皇帝谥号、庙号。
第四,在城北钟山一带勘定吉壤。
第五,草拟改元年号。
朱标眼下的头等大事就是给便宜老爹修建陵寝。朱元璋称帝后,没有着急修建陵墓,历史上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工期两年,也只是完成了主体建筑,整个陵园全面落成,则已经是永乐十一年了,前前后后修了三十二年之久。
朱标一想到,便宜老爹停灵两年之久不能下葬,浑身都难受,而且灵柩停在宫城之内,难免有些毛骨悚然。当然,这种事古来有之,自然有成熟的应对之法,只有朱标这个后来人,难以接受。可是修建皇陵是个大工程,没有些时日绝对建不成,光是地下玄宫的修建也得半年左右。纵览明代皇陵,除明仁宗的献陵外,规模都不小,每座帝陵耗银数百万两,可以说是倾国之力。这些都是为死人服务的无用之功,本可以节省些,可是朱元璋的带头作用起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