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柴!不是你与武将们一力鼓噪朕要征伐辽东的吗?朕遂了尔等的意,反倒是朕的不是了?
你从小就熟稔于军阵,常年厮混军中,年纪虽小,亦有战绩傍身,怎么到了如今反而避之不及呢?”
崔尧平淡的说道:“其实就是接触过后才明了,臣其实在此道之上没有多大天赋,依仗的不过是武力碾压与情报通明,换做本朝随意一个武将,如果有臣的配置,未必会弱于我。”
李承乾笑道:“哟,崔大官人如今怎么这么谦卑呢?自辽东大胜的消息传开,民间已然有将你与卫国公相提并论的声音,且声量还不算小!
如此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当口,不说勇猛精进,怎么还想着倒退呢?急流勇退可不是你这个年龄该考虑的问题。”
崔尧摇头:“臣有自知之明,臣有次大胜,不过是占了火器之威,彼时火器刚刚列装,整个世界还停留在冷兵器的战略思维里鬼打墙,以有破无,算不得什么本事。
相信经此一遭,军中诸位悍将也摸清了火器的优势,总结了一套适宜的战法,大唐之外,多多少少也有了防备,臣还是就此藏拙了好,免得破了金身,贻笑大方。”
“哼,暮气!”李承乾说是这般说,心里却莫名放下了重担,他可以想象到崔尧此子经此一役,在新生代的将领中会有多大的声望!
军中向来以实力为先,算是朝堂各处论资排辈习性最轻的地方,行就是行,不行的话即便推上那个位置也无人服气。
自李积兵变失败伊始,随着李积这位前兵部尚书的声威大减,崔尧完美的补上了军中执牛耳的地位。
这位小总管只凭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就锁定了威势,当真是风头无两。
李承乾原打算借着李积下野之势,将崔尧推上兵部尚书的位置,也好卸了他的兵权,却不料鬼使神差之下,竟是把户部尚书的名头安在了他的头上。
虽说户部尚书将来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带兵,勉强也起到了定海神针的意思,但总感觉不太对味。
如此一来,兵部尚书的空缺还需李承乾再费些思量……
“你回来之后,没找过李积的麻烦?”
崔尧摇头:“忙都忙不过来,哪有那功夫?不是与陛下您做过一场吗?臣又不是傻子,找过正主也就是了,喽啰嘛,勿需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