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们的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根据抽签编号有序提问。”主持人表情严肃。
《财经周刊》记者:
“华生银行近年来净利润连续下滑,倪氏如何确保扭亏为盈?是否有裁员计划?”
倪湛调整了一下话筒:
“盈利能力提升将分三步走:第一,年内完成全行数字化系统升级,降低运营成本30%;第二,依托倪氏在东南亚的产业园资源,拓展跨境贸易融资业务;第三,通过‘股权激励+内部转岗’优化人员结构,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裁员。”
《南华早报》记者:
“倪董此次收购涉及多国监管部门审批,是否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倪湛:
“我们已通过‘双架构’设计规避风险:境内股权由倪氏(中国)持有,境外部分通过加拿大SPV持有。所有交易均符合《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要求,并提前获得香港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原则性批复。”
《第一财经》记者:
“倪董华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5.7%,集团将如何控制风险?”
倪湛:
“我们将引入‘产业数据风控模型’——利用倪氏供应链上的实时生产数据、物流数据作为信贷评估依据,替代传统抵押担保模式。目前已在内地五家试点分行测试,不良率下降至1.2%。”
《路透社》记者**:
“倪董有传闻称本次交易涉及对赌协议,若三年内未能上市,倪氏需溢价回购股份。是否属实?”
倪湛:
“协议确实包含激励条款,但并非传统对赌。若华生银行2029年前完成港股上市,原股东可额外获得上市溢价10%的收益权。这体现了我们对重组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