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耿炳文被逼上绝路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不过他的死在历史记载当中是有歧义的。
《明史》等官方史书当中,耿炳文是在投降之后被人弹劾“僭越”,加上他本来是建文帝的托孤大臣,还是朱标的女婿,所以担心被朱棣清算而自杀。
但是在《晋宁州志》当中,《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又记载的是他在洪武三十二年真定之战当中阵亡。
这也是《明史》对于他阵亡的歧义,不过《明史》当中疑点很多,真假难以判断。
根据《明太宗实录》卷三当中的记载:“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
他在真定之战当中被射杀的概率比较大,赵鸿认为可能《明史》当中因为某些原因而修改了历史记载,他更相信《明实录》和《晋宁州志》记载一致的死因。
不管适炳文是怎么死的,现在派他前去驻守那两座县城是最好不过的,正好刘伟的人已经将那边附近的地形情报已经完全探查了出来,有了这一份情报,适炳文肯定能守住对方第一波攻势。
“棉服都分发下去了吗?”
“回殿下的话,都分发下去了,虽然还是有很大的空缺,但是主要战力能做到人手一件。”
毕竟这场活动谁也没想到,如今能做到主要战力人手一件棉服已经是他们尽最大努力能做到的了。
不过这也已经足够了,鹿谷城内的御寒物资比他们还少,士兵战斗力肯定也没有他们强,只要能保证这种压制的状况就足够了。
在冬季内进攻的那一方在后勤上的压力会更大,所以双方现在都没有发起进攻。
如果赵鸿选择进攻鹿谷城的话,在攻城的情况下他们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因为之前守城方守城的时候守城辎重需要各种擂木巨石金汁,而现在就简单了许多。
冷水就够了!
只需要不断从城墙上面往下泼冷水,这些冷水在浸湿攻城方士兵的铠甲或者衣物之后会很快结冰,基本上将士们都难以承受这种折磨。
而冷水这种东西,虽然要保持不结冰麻烦一些,但相比于其他守城器械来说还是方便太多了。
一旦攻城时间拉长,赵鸿这边的士兵损失程度必定超出他能承受的范围,所以赵鸿决定,将进攻的重点重新放在秦始皇所在的战线。
秦始皇所在的战线平原地区更多,后面的进攻路线也没有像鹿谷城这样的大城了,难啃的骨头已经都打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