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二章 莫须有冤狱:忠臣被害,千古悲愤

第二十二章 莫须有冤狱:忠臣被害,千古悲愤(1 / 2)

三个字,刻进历史的血泪

“莫须有”三字,自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夜从秦桧口中吐出后,便成为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政治标签之一。它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穿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儒家理想;又似一堵无形的墙,将忠臣的热血与皇权的阴影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八百年后,当我们站在杭州岳王庙的古柏下,抚摸“尽忠报国”四个鎏金大字,仍能听见风波亭寒夜里的呜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八个字的血书,不仅是一个将军的最后呐喊,更是一个民族对“莫须有”冤狱的千年诘问:为何“莫须有”能成为屠刀?忠良的血,究竟为谁而流?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回溯至南宋初年的山河破碎与时代裂变。那是一个英雄与奸佞交织、抗争与妥协角力的时代,而岳飞的悲剧,正是这个时代最尖锐的缩影。

一、冤案前夜:山河破碎与主战派的脊梁

(一)靖康之变:华夏文明的至暗时刻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春天来得格外寒冷。金军第二次南侵,突破黄河防线,直抵汴京城下。宋徽宗赵佶慌忙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带着宠臣连夜南逃。此时的汴京,已是一座孤城:守军不足十万,百姓饥寒交迫,而金军的攻城器械已架到了城门之外。

《靖康要录》记载了当时的惨状:“金人攻通津门,矢石如雨,守陴者不能立。”城破之日,金军“悉取宫人、珍宝、法物、礼器、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更屈辱的是,金人以“索金银不足”为由,竟将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余人掳往北方,史称“靖康之变”。

这一事件,彻底终结了北宋168年的繁华。《宋史·钦宗本纪》评曰:“宋之亡,非有戎狄之祸,实由内忧外患交迫,而君臣宴安,不能图自强也。”中原沦陷,百姓沦为“遗民”,士大夫阶层发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的悲号。

(二)主战与主和:两种路线的生死博弈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面对半壁江山,朝廷内部迅速分裂为两派:主战派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主和派则主张妥协求和,偏安江南。

最新小说: 六零女配要改嫁,糙汉军官他急了 娱乐:最顶流,歌曲被国家珍藏 你管这叫创业? 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 全家逃荒:农女为养家糊口上山打猎 重生换嫁后,我成了未来首辅的心尖宠 [综武侠]武学助手也能天下第一吗 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 轮回神主:废材觉醒龙神血 重生后,我把被换走的女儿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