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落再也没有什么大圣人,但是隐忍的姬昌和太姒更加努力了。周太公与太姜不怕劳苦,访问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姬昌和太姒更加努力。与父母一起努力的,还有他们的儿子们。
姬发很惶恐,很努力,他想:长兄伯邑考被做成肉羹被父亲姬昌吃掉,下一个被吃掉的是谁?父亲虽然名声上不如以前高调,被大家尊称为大圣人,但实际上行为更加受人尊敬,这受众人爱戴的情况假如被纣王发现会不会再次被纣王嫉妒?纣王如果嫉妒了,那会不会下一个被做成肉羹的就是自己?姬发恨极了,求生的欲望让他特别想灭掉大周,杀了纣王。从嫡次子变为嫡长子,他总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修养德行,推行善政。
老三管叔很伤心,他是最伤心的人。最爱的女人嫁人了,本来还在生气于她的背叛,却得知了她的死讯,而且还死的如此凄惨。同一天,他尊敬的哥哥被残暴的纣王做成肉羹给父亲吃了。只是因为父亲是众所周知的大圣人!失去了爱人和亲人的他恨大商的所有人!他是最恨大商的人。
老四周公很冷静,很孝顺,也很聪明。他默默地跟随老二姬发。显然,他明白,下一个被做成肉羹给父亲姬昌吃的会是老二姬发,而不是老三管叔。
姬昌死后,姬发继位,他昼夜都在想如何推翻大周。大周已经存在有五百年了,诸侯中追随大周的不在少数。他悄悄地问弟弟周公怎么办。因为周公是兄弟中最聪明善良的人。周公的回答很简单,还是那句话。遵循祖训,不怕劳苦,访问疾苦。遵循父训:低调的修养德行,推行善政,避免引起纣王的注意和嫉妒。
后来,姬发在孟津观兵,试探各路诸侯的反应,这次有近千诸侯不期而至。姬发做《牧誓》,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调转矛头,往回冲杀,纣王大惊,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深受打击之下自焚于鹿台。
周人对大商有着深深地恨意。毕竟是几代人的仇恨。但高尚的品格让他们不允许自己滥杀无辜。是的,我们是无辜的,是纣犯的错,王叔比干也被挖心而死,纣犯的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己也是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