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叶尘立刻投入到组建团队的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在业界的人脉和影响力,四处招揽人才。他的目标不仅是要吸引中医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还要将那些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的精英纳入麾下。然而,这个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一些传统的中医专家对与科技人员合作持有保留甚至是抵触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是一种基于直觉和整体观念的艺术,担心科技的介入会削弱中医的传统特色,使其变得冷冰冰、失去灵魂。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门艺术,是靠我们多年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的。依靠大数据能行吗?这会不会让中医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皱着眉头,语气中充满了质疑。
叶尘耐心地倾听着老中医的担忧,然后诚恳地解释道:“老师,我理解您对中医传统的珍视和坚守。但您想想,大数据并不是要取代我们的经验和直觉,而是要为其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和补充。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成千上万的病例数据,找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疾病规律和共性特征。这样,我们在诊断时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这也不会影响我们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个性化治疗。”
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对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也感到陌生和困惑。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部深奥难懂的天书,在合作的初期出现了不少沟通障碍和误解。
“这阴阳五行的理论太抽象了,我们怎么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模型?怎么用算法来表达和计算?还有那些经络穴位,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去测量和分析?”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看着手中的中医古籍,眉头紧锁,一脸的迷茫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