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她在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周野低声道,“如果没有她,‘群鸣网络’可能会在三个月内瓦解。”
林念怔住了。
选择摆在面前:救一个人,还是保全千万人的声音?
她蹲回床边,握住女孩的手。“你想出去吗?看看外面的树,听听鸟叫,感受风吹在脸上的温度?”
女孩静静看着她,许久,轻轻点头。
“那你告诉我,”林念声音温柔,“如果你走了,那些靠你才能听见彼此的人,该怎么办?”
女孩闭上眼,泪水从眼角滑落。然后,她抬起手指,在空气中缓慢划动。
林念立刻取出纸笔递过去。
她写下三个字:
**“我可以分。”**
两人愣住。
“分?”周野喃喃,“你是说……把自己的意识拆解?像‘影子’那样?”
女孩再次点头。她指着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林念的心口,比划着传递的动作。
林念忽然懂了。
“你是说……把你的‘倾听能力’分离出来,植入新的载体?让你既能自由生活,又能继续支撑网络?”
女孩露出一丝微笑,极淡,却如破冰之光。
“但这需要代价。”周野严肃道,“意识分割技术从未成功应用于活体人类。稍有差池,你们两个都会陷入永久昏迷。”
“值得一试。”林念却已下定决心,“我们已经让太多人替我们承受痛苦。这一次,换我们来承担风险。”
回到青云市第七天,秘密手术在地下三层完成。借助从“归墟”带回的技术资料,团队构建了一个双向神经桥接装置,将十三号的部分感知模块剥离,并编码进一块新型生物晶片??它不再依赖单一宿主,而是可通过无线共振连接任意佩戴者。
手术成功。
十三号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现在能听见妈妈笑了。”
她被安置在云南山区的一个庇护所,由当年参与“群鸣行动”的村民轮流照料。她学会了画画,画最多的是两个人牵手走在花田里的背影。
而那块新晶片,则被命名为“回声之心”,接入“群鸣计划”中枢系统。自此,网络稳定性提升至99.8%,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一百二十七个国家。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记录与分享的行列:战地记者上传前线士兵的遗言,教师录制学生讲述校园霸凌的经历,流浪汉对着麦克风诉说十年未归家的原因……
社会开始悄然变化。
某天清晨,青云市政府大楼前发生一幕奇景:一名常年面无表情的公务员突然停下脚步,当众哭了出来。他说他已经三十年没哭过了,今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记得母亲年轻时唱的摇篮曲。
媒体称其为“情感复苏现象”。
科学家无法解释,只能归因于某种集体心理共振效应。
只有林念知道真相。
那天夜里,她独自登上青云塔顶层,打开笔记本电脑,接入“回声之心”终端。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今日新增录音:23,761条。最热门话题:#第一次说出我爱你#】
她点开其中一条。
录音里是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带着颤抖:“爸,我知道你听不到……但我还是想说。当年车祸后,你说弟弟比我更重要,我不恨你。我只是……一直想让你抱我一次。”
林念静静听完,点击“共鸣”按钮。三分钟后,全球十万用户收到推送,许多人留言:“我也曾这样想过。”
她合上电脑,望向城市灯火。
这时,手机再次震动。
是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未知,标题只有两个字:**归来**。
附件是一段视频。
画面晃动,似乎由手持设备拍摄。镜头穿过一片浓雾,最终停在一艘破旧渔船甲板上。一个披着斗篷的女人站在船尾,缓缓摘下帽子。
林念屏住呼吸。
那是“影子”。
她没死。
她站在海风中,脸色憔悴,眼神却明亮如初。她对着镜头,轻声说:
>“我用了十九年时间,替你活在黑暗里。现在,我回来了。
>不是为了夺回什么,而是为了告诉你??
>有些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我们赢了,小念。
>但我们还得继续守着这扇门。”
视频结束。
林念久久不动。眼泪模糊了视线,但她笑了。
第二天,她在“群鸣计划”官网发布一则公告:
>“即日起,设立‘守门人基金’,用于支持全球范围内遭受言论压制的个体进行声音保存与传播。
>每一份沉默的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唤醒的灵魂。
>我们不再问‘你听见我了吗?’
>我们要说:‘我在这里,我一直都在。’”
一个月后,国际人权组织宣布将“群鸣计划”提名为年度和平贡献奖候选项目。颁奖典礼上,代表出席的是一位盲人少女,她是内蒙古牧民的女儿,曾在六岁时因“情绪异常”被强制送医,如今成为民间广播站主持人。
她说:“以前他们说我听不见世界。现在我知道,我只是在等世界听见我。”
掌声雷动。
而在遥远的太平洋某座小岛上,一座新建的小屋静静矗立。屋前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欢迎来到回音村??这里不说谎,只说话。”**
屋内,影子坐在桌前,整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录音带。她偶尔停下,望向窗外的大海,仿佛在倾听某种只有她能懂的节奏。
风起了。
它穿过山谷,掠过城市,拂过海洋,带着千万人的低语、呐喊、哭泣与欢笑,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笼罩人间。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最终通向哪里。
但至少,此刻,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都不再孤单。
𝙱𝙄 𝕢u 𝙱𝘼.v 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