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人还因为楚国不及时出兵相救,故意气呼呼跑到楚国,对楚国表示了强烈不满。
楚国本就焦头烂额,郑国又来浇油,一怒之下扣押了郑国使臣。
这下,郑国更有理由归顺晋国了。
为了让晋国人也感觉郑国是真心投降了,郑国下了大血本,将家里的宝贝拿出了不少送给晋国。
具体的经过前面我们讲过了,但这里中间出了一个乱子:
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远在西方的秦国根本不知道晋国、郑国、楚国这三者之间出现了重大变故。
也就是说,郑国已经投降了晋国,秦国人根本没得到消息!
秦国本就是一个守信的国家,他们已经按照与楚国的约定,于公元前562年12月分两路向晋国发起了进攻!
那晋国呢?
晋国人以为,现在郑国人真心投降了,而楚国已经放手不管郑国了,那应该没什么事了吧?
于是,根本没有想到,秦国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向晋国扑来!
于是惨了,守卫西境的下军佐士鲂仓促应战,结果西境防线还是被秦军突破了。
秦军分两路,分别由左庶长赢鲍和右庶长赢武率领,从两处先后突破黄河,于12月初5会师后,大举向晋国发起进攻。
士鲂不敌,且战且退,至12月12日退守至栎邑。双方在栎邑爆发战争,结果是晋军大败!
这是春秋史上难得的一次秦军击败晋军的战役,我们分析一下晋军战败的原因。
一是晋国自认为秦军在麻隧之役惨败后元气大伤,根本不可能主动进犯晋国,故战略思想上对西线的防备力量不足。
二是晋军主帅、下军佐士鲂在接到秦军来犯的报告后,依令组织防守。结果发现秦军兵力有限,心生轻敌思想。
三是士鲂中了秦军之计。为迷惑晋军,秦军共是分两路进攻晋国,先锋赢鲍率领小部分秦军先进犯,大部队却在后头。
栎地一役中,晋军居然败于秦军,士鲂羞愧难当,忧郁不已。
中军将荀罃也已经年老多病,于是,栎地之役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点时间,晋国八卿中的中军将荀罃、下军佐士鲂先后病逝。
栎地之役晋国惨败,按理晋国应立即组织报复。但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晋国一时无暇顾及。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楚国在东线来自吴国的压力顿失,便立即组织向宋国发起了讨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