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便是西晋时期的安阳乡侯石崇。
石崇,字季伦,小名齐奴,其母于公元249年生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
他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父亲石苞是西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石崇在少年时期有勇有谋,好学不倦,父亲对他非常认可。
但在临终之前,却将所有财产分给了其他子女,唯独没有分给石崇。石崇的母亲为此再三劝说,石苞则坚信石崇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财富。
果然,20多岁时的石崇原本只是一个午休县令,却仅仅只用两三年的时间便一跃成为了散骑侍郎。
散骑侍郎在西晋时期不仅能够接近皇帝,还能参与机密与决策,对朝政有着直接影响。
当时,城阳位于青州境内,是西晋时期的重要行政区域,在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定地位,同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权力。
也许是朝廷出于权力的平衡,又或是石崇个人的表现比较出色,石崇奉命牵制城阳,担任城阳太守。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水陆并进,通过为期一年的军事行动一举灭亡吴国。石崇因参与灭吴战争有功,受封安阳乡侯。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石崇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但在古代战争中,只有在对敌国的关键战役中获胜,或对敌方造成重大打击,又或者在战斗中展现出出色的指挥能力和英勇表现,对战争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功,才有资格被皇帝封侯。这说明石崇至少有过其中一项。
后来,石崇因被晋武帝器重,屡次升迁,先后担任过散骑常侍和侍中,这两个官职均为朝廷重臣。晋武帝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后,由于其能力有限,大权掌握在其他大臣手中。
而石崇作为朝廷重臣,却在此时被调任为荆州刺史兼南蛮校尉。至于何种原因,史书并未明确指出。
不过石崇当时很有可能得罪了太傅杨骏。司马衷继位时,杨骏作为辅政大臣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但他的专权行为引起了部分朝臣的不满。石崇作为当时的朝廷大臣极为担忧,于是直接向杨骏提出了“与四海共治”的建议,主张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共享,反对杨骏一人独揽大权。
杨骏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名声,为了讨好众人,便普遍给大臣加封进爵。结果此举遭到了石崇的再次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