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生而知之” 在先秦时期是人们对 “圣人” 的普遍想象。《周易?系辞》记载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不需要学习就能洞察天地规律;《帝王世纪》说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天生就具备辨识药性的能力。这些传说中的圣人被认为是 “生而知之” 的典范,仿佛他们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孔子却明确否认自己属于此类。《论语?季氏》中,他将认知途径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承认 “生而知之” 是最高境界,但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否认不是谦虚的客套,而是对知识来源的清醒认知 —— 就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的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面对普通人的提问,他并非凭借天赋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追问正反两面来探求真相,这种 “无知” 的坦诚,恰恰证明了他 “非生而知之”。
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 有诸多具体实践佐证。年轻时,他 “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在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典礼时,对每一项礼仪都要详细询问:祭品如何摆放,乐舞如何编排,司仪如何致辞。有人在背后嘲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这些人嘲讽孔子出身低微却装作知礼。孔子听到后坦然回应:“是礼也。”(《论语?八佾》)—— 我询问的正是礼的细节,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 “生而知之” 的天赋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中年时,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他练了十天还在重复同一首。师襄子说:“可以益矣。”(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曲调,但还没掌握弹奏的技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还没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再过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仍答:“丘未得其为人也。”(还没体会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突然说:“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远大,能统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起身行礼:“此曲名《文王操》也。” 这段学琴经历耗时数月,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完全依靠后天的勤勉而非天赋,生动展现了 “学而知之” 的过程。
𝙱𝐼 𝕢u 𝙱a.v 𝐼 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