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49章 君子不陷:仁与智的辩证

第149章 君子不陷:仁与智的辩证(2 / 2)

[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宰我的提问或许还隐含对 “仁” 的实践性怀疑。当时墨家主张 “兼爱”,提倡 “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这种极端利他主义在战国初期颇为流行。宰我作为孔门中善辩的弟子,曾因 “三年之丧” 的争议被孔子批评 “不仁”:宰我认为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主张一年即可。孔子反问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答 “安”,孔子叹 “汝安则为之”。这段争论实则展现了宰我注重仁的现实可行性,他问 “井有仁焉”,可能是在质疑墨家式的盲目牺牲,寻求儒家仁学的理性根基 —— 这恰如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通过诘问逼近真理。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解读:“宰我以井为险,问仁是否必陷,夫子以‘不可陷’明仁之有智也。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这种解读揭示了宰我命题的深意:仁与智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没有智慧的仁爱,终将沦为灾难。

二、可逝也:仁者的担当之勇

“可逝也” 三字,彰显了儒家对担当的重视。“逝” 在《说文解字》中为 “往也”,并非赴死,而是 “前往察看” 的行动,体现仁者 “见危授命” 的勇气。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被误认为阳虎而遭围困,弟子们皆惧,孔子却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种临危不乱的担当,正是 “可逝也” 的生动诠释 —— 明知有险,仍前往践行道义。《孔子家语》记载,当时子路操戈欲战,孔子止之曰 “吾与汝俱歌”,弦歌不辍,匡人感其德而解围,可见 “逝” 的勇气需配以从容的智慧。

𝐁𝙸𝚀u𝐁Ⓐ.v𝙸🅟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HP白蔷薇与剑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红楼大官人 八部云河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四合院之八级工的幸福生活 穿越大唐:纵横家不好当 重生后小师弟在修仙界当白月光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