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孔子为何对伯牛的病如此痛惜?在 “德行” 科弟子中,颜回早逝,闵子骞多有记载,伯牛的沉默反而更显分量。他或许是孔子晚年最倚重的弟子之一,《论语?先进》记载 “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将其排在第三位,足见其地位。这种排序并非按才华,而是按德行纯粹度 —— 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 不改其乐,闵子骞 “芦衣顺母” 孝感天地,伯牛的德行则可能体现在日常的坚守中,如《周易?系辞》所言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历史对伯牛的记载之所以简略,或许正是德行的特质 ——真正的德行往往隐于日常,不显山露水,却如空气般不可或缺。就像春天的细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却在蓦然回首时,已绿了枝头,肥了麦田。伯牛的留白,让后世得以用想象填补,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对应的德行典范。
二、恶疾之谜:从麻风病到现代的疾病隐喻
孔子为何要 “自牖执其手”?东汉郑玄注《论语》时说:“伯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 这种 “恶疾” 究竟是什么?历代注家多认为是麻风病,这一判断既基于疾病特征,也暗含深刻的文化隐喻。
麻风病在古代被称为 “癞病”,《黄帝内经?素问》记载:“脉风成为癞。” 其症状为皮肤溃烂、毛发脱落、肢体变形,具有传染性,且难以治愈,因此患者常被隔离。《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规定:“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 可见秦代就有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 “疠迁所”。伯牛被安置在有牖的偏院,正是隔离的体现,孔子 “自牖执手”,既是尊重患者的隐私,也是突破世俗偏见的勇气。
但后世学者对 “恶疾” 有不同解读。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是 “疽病”(恶性肿瘤),理由是麻风病虽恶,却未必短期内致死,而孔子说 “亡之”,暗示病情危急。现代医学史研究则提出,古代对皮肤病的认知有限,“恶疾” 可能是多种疑难病症的统称。无论具体是哪种疾病,其 “恶” 的核心在于 ——摧毁人的外在形象,威胁生命安全,且带有社会排斥性。
𝐵ⓘ 𝚀u 𝐵𝒜.v ⓘ 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