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69章 择仁而处,方得真美

第69章 择仁而处,方得真美(2 / 2)

[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二、历史长河:“里仁为美” 的生动注脚

(一)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幼年时,家附近是一片坟地,年幼的孟子耳濡目染,常常模仿大人哭丧、跪拜的仪式。那时的孟子,如同一张白纸,周边环境便是执笔人,在他的认知里描绘着最初的画面。孟母深知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毅然决定搬家。新家邻近集市,市井的喧闹声、商贩的吆喝声充斥着生活,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的场景。在集市的环境中,利益的追逐、市井的狡黠,悄然影响着孟子尚未成熟的心智。孟母认为此处依旧不适合孩子的教育,再次迁居。最终,他们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先生讲述的圣贤之道,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孟子的心灵。孟子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开始认真读书,研习礼仪。正是孟母 “择仁而处” 的明智选择,为孟子日后成为一代圣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让我们看到,选择与仁德、好学的环境相伴,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品德与才能 。

“管宁割席” 的典故背后,折射出人性的抉择与坚守。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二人曾一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锄头,视若瓦石,华歆却将金子拾起,看了看才扔掉。这个细节中,管宁内心对物质的淡泊,与华歆对金子短暂的贪恋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为所动,继续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华歆眼中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在管宁看来,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背离了求学问道的初心。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动心、慕官虚荣,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便割断席子与之断交。管宁的这一行为,看似决绝,实则是他对 “仁” 的坚守,以及对身边环境的慎重选择。他明白,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相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若与追逐名利、心性浮躁之人同行,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

(二)中外历史案例的对比与印证

在西方历史中,也不乏类似 “里仁为美” 的事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聚集了众多追求真理、热爱智慧的学者。学园的环境自由开放,大家围绕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展开深入探讨。在这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思想家。学园的氛围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与 “里仁为美” 中对良好环境的追求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西方更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东方儒家思想下的 “仁” 则更注重道德伦理的熏陶,但都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𝓲𝕢uⒷ𝐴.v𝓲p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HP白蔷薇与剑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红楼大官人 八部云河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四合院之八级工的幸福生活 穿越大唐:纵横家不好当 重生后小师弟在修仙界当白月光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