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表述背后,是一种认知主体化的态度——所有信息最终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成为自己的结论,然后才付诸行动。这样即便决策失误,也能找到原因、积累经验,而不是陷入“都是别人害的”的心理逃避。
他在《出师表》里写“臣本布衣”,并不是推脱责任,而是强调自己是靠独立思考、实践总结出来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出身或依赖他人指令。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后世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所推崇的自我闭环决策模型。
?
二、经济学视角:独立认知是稀缺资源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理性经济人。表面上,人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做最优决策,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容易依赖社会参照点——也就是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里叫从众偏差(herd behavior)。
为什么从众会带来风险?
1. 信息不对称:别人掌握的信息和你的信息不一样,他们的选择未必适合你。
2. 资源差异:别人能承受的代价,你未必承受得起。
3. 激励错位:给你建议的人,其实是在用他的目标函数来优化,而不是你的。
诸葛亮式的“我认为”,就是在打破从众偏差,把每一次决策看作一次个性化的最优化问题。在经济学模型里,这就像你不是在用通用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是用属于你自己的曲线做决策。
?
三、博弈论视角:他人建议的局限性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多方互动中,每个参与者的最优策略是基于对方策略的预期。如果你套用别人的策略,很可能陷入“对方的对手的最优解”而不是你的最优解。
举个例子:
? 如果鱼对猴子说“跳进水里很简单”,这是鱼的最佳生存策略,但对猴子来说,这可能是送命。
?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建议往往基于建议者对自己局势的认知,而不是对你的局势的完整理解。
诸葛亮面对战场局势时,从不盲听盲信,而是根据敌情、己方实力、地形天气等因素,进行动态博弈推演,然后形成自己的行动路径。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不同战役中会采取看似保守、甚至“慢”的策略——因为在他的模型里,这才是最优解。